《封神:东方美学笔记》是叶锦添倾力打造的一部关于电影美术创作的深度记录之作。全方位展现了电影从概念构思到画面呈现的全过程。在梳理多年电影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全书聚焦《封神三部曲》的精神底蕴,以根源性的中国意识为贯穿始终的主线,使用大量手稿与设计图,从神话的氛围/场域、角色造型设定、道具的考古基础等多个维度,以美学随笔的方式建构电影《封神三部曲》的美学体系,出入于商周青铜器、宋人山水画、《山海经》与《庄子》等典籍,同时结合作者自身在《卧虎藏龙》《夜宴》《赤壁》等诸多经典古装电影及大量的舞台艺术和当代艺术实践中的艺术经验,全面阐发了自己的艺术与哲学之思。
>>内文选读
我喜欢用叶锦添先生的英文名字“Tim”来称呼他,喜欢这个在西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像他的人一样随和——尽管他永远戴着一顶标识他电影界大佬的帽子、脸上时常流露严肃出神的表情。在我的印象中,Tim似乎随时都在思考、随时都在捕捉生活中稍纵即逝的万象,用他从不离身的相机和他总是警醒的心。他在艺术创作中展示的瑰丽想象和别出心裁,一半归功于这种用心。2022年底他来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帮我们设计《永恒的祭献:中国古代青铜礼器》时,曾提及他几年前与导演乌尔善合作的电影《封神三部曲》,对此片何时上映当时仍茫然无头绪但心向往之,没想到了翌年9月,忽如一夜春风来,《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已在神州遍地开花,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Tim担任电影美术指导/服装造型指导的这部电影,在刀光剑影中,展开一场人神交织、权谋争斗的奇丽史诗。血色战场上铁蹄铮铮,仙法与人力的交锋宛如惊雷裂地;宫廷中诡谲横生,权谋与情感的较量欲胜兵戎之声。Tim和他的团队在特效、服装、布景别出新意,呈现了浓厚的东方美学与神话氛围。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道具效果图:冀州标识
除了给中文语境的观众献上一场艺术和娱乐盛宴,我知道Tim还有一个执念。这个执念是他近年来活跃于国际电影、舞台甚至美术馆的动力,那就是,他一直在想着,如何用国际化语言将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讲述给其他国家的人听,特别是给具有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受众。我觉得Tim在《封神三部曲》中的实践,颇符合一些西方理论家关于跨文化传播的洞见,比如美国学者劳伦斯·韦努蒂所谓的“归化”与“异化”齐头并进策略:在国际化叙事中,归化意味着将内容调整为更符合目的地那个文化的表达方式,而异化则保持输出文化的独特性,凸显原文化的差异性,换言之,关注文化交流中的平衡,既要易于目标受众理解,又要保留文化的独特性。《封神三部曲》中的“归化”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电影的特效和场景设计采用了现代化的好莱坞工业标准,例如动态的镜头语言、震撼的CG特效,均符合国际观众对奇幻大片的期待。这种全球化的视觉风格降低了文化隔阂,使影片更易被其他文化观众接受。与此同时,电影的服饰、建筑和道具等细节融入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例如殷商时期的青铜器纹饰、古代甲胄和祭祀场景等。这种本土化的美学设计突出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使其在国际市场中具有鲜明的辨识度,这些则是电影“异化”的方面。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场景效果图:昆仑山景象
小说《封神演义》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商朝,但作者许仲琳生活在明代,小说中的细节与商朝历史及物质文化并不完全吻合。制作电影时,Tim和导演乌尔善选择了一种综合性的设计:熔商周青铜器、宋代山水画、元明道教水陆画等元素于一炉,用Tim的话说,“希望呈现一种超现实主义的独特物理空间。”Tim特别强调“超现实主义味道”,但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来看,这种美学风格也值得称道。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服装造型效果图:商王殷寿登基大典玄鸟图
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性的单一性,推崇多样性、碎片化和对权威叙事的反思。将古代故事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服饰等混合是一种后现代创作手法,它通过跨时空拼贴与文化混杂,解构传统的时空逻辑,模糊历史与时代界限。这种方式挑战了经典叙事对历史真实性的要求,强调叙事的主观性和创作者意图,提醒观众电影并非真实历史的再现。西方电影也证明,电影中的“历史”更关注戏剧化表现,而非完全忠实于考古细节。偏离历史如果能更好塑造人物、推进情节或增强情感冲突,就具有正当性。美国电影学者大卫·鲍德威尔指出,电影的“史诗感”来源于视觉设计、叙事节奏和情感共鸣,而非单纯的历史规模。通过夸张和理想化的场景设计,电影能够传递情感深度,让观众更直观地理解核心主题。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场景效果图:朝歌午门城外饕餮破门而出
在影视和舞台设计中呈现其瑰丽的想象和不逾规范的美,对Tim来说,应该是得心应手的事,但最近他跟我合作,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呈现给西方观者的大展《永恒的祭献:中国古代青铜礼器》显示,他在跨界的博物馆展陈设计方面的创造力,也同样让人惊艳。
西方博物馆尽管藏品丰富,但如何讲述源于不同文化的艺术故事,殊非易事。就中国古代青铜器而言,通常博物馆以说明文字辅助展柜陈列的方式,纯粹把这些礼器变成了脱离它们祭仪原境的古代艺术品。而《永恒的祭献:中国古代青铜礼器》展,就是打破这种常规展陈的一个史无前例的尝试。本人担任策展人的这个展览,精选150余件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代青铜礼器,呈现3000余年前先人敬天崇祖的祭祀文化,以及神秘华美的礼器艺术。不同于以往同类主题的展览以朝代嬗递为线索,以艺术形式的演变为主轴的展示方式,这个展聚焦几个能折射青铜文化核心的瞬间和场景,试图重现青铜礼器使用的原境,意欲将这些承载礼仪内涵的重器置放于它们的祭仪时空中呈现。观众进入展厅,如同穿越到了古代,感到自己身临其境,亲历了一个祭祀的过程:从进入陈列着青铜祭器的“庙堂”,到亲历涉及青铜礼器的“祭祀”活动,再到参与使用青铜酒食器宴饮的欢快场面。整个展览分为七幕。序幕:场景设定,第二幕:万物有灵,第三幕:宗庙,第四幕:祭祀,第五幕:宴饮,第六幕:礼制,第七幕:回到起点。Tim和他的团队呈现的各幕,和本人设计的故事线索、祭祀过程和体验,水乳交融,让观者从头至尾,满眼惊奇、深深沉浸于神圣的氛围中。
2023年《永恒的祭献:中国古代青铜礼器》展陈设计: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
其中一些在一般展览中前所未见的独特设计,是Tim跨界对博物馆/美术馆展陈理念的贡献。比如说“动态设计”,展中随处可见动态或运动感美学的呈现:第二幕《万物有灵》,呈现青铜时代人神混杂、万物有灵的氛围,以及时人对鬼神上帝的敬畏和臣服。展厅中有一道由数十道长条纱组成的纱幕,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荡漾。汹涌的黄河影像投射在纱幕上,浊浪排空,而飘动的纱幕进一步加强了大河的动态感;而黄河东去的影像,透过纱幕,投射在纱幕里侧的地上,创造出立体的汹涌波涛幻象:纱幕上的浪涛和地上的滚滚水流,和摇曳的条状纱幕投影交相呼应,呈现出大河一泻千里的震撼景象。第四幕《祭祀》,呈现青铜时代“禋”和“燎”祭的场景,这种祭祀,是通过焚烧玉帛、牺牲生烟,让烟气上升苍天,以此与上帝及先祖神灵沟通。展厅的中间是一个“亚”字形土筑祭坛,祭坛上一缕青烟袅袅升起,直抵天庭,而烟的效果,是将特别的灯光打到祭坛一侧悬挂的薄纱幕上而产生的。然而这一幕最震撼的是天的形象:那是一个椭圆的幕布,其上投射了蓝天白云的影像。观众看到蓝天如洗,流云时而诗意地舒卷,时而湍急汹涌,那椭圆的天幕就如上苍监视芸芸众生的眼睛一样,悠远深邃又神秘莫测。
展陈中对镜子的妙用同样值得称道,比如序幕“场景设定”中有一块用透明亚克力所制的“悬幕”,吊挂于观者和天花板之间。从“悬幕”上垂下十来件以透明材料用3D打印机做成“青铜器残块”,暗示我们对蒙尘的历史以及礼器文化的知识,零碎而不完整。和“悬幕”相呼应的是地上一块同样形状的镜子,静静地、深不可测地反映着上方在微风中轻轻晃动的“青铜器残块”和“悬幕”,暗示人们,历史并不总是一维的和线性的,毋宁,它是立体的和多维度的。
另外,展览中壁画的使用也是一个锦上添花的措施。壁画以反映青铜时代人和野性世界关系的神山为主轴,同时又随机应变,因地制宜地创作了和各幕相宜的、静态或动态的壁上图绘。这些壁画无疑是各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但为展厅中陈列的青铜礼器提供了“原境”,而且更是让那些独特的场景变得鲜活有生命力。
在和Tim会面时,我们馆长陆凯蒂博士曾称赞Tim说,他的言谈时常流露出一个哲人的特质。相信国内的读者也会同意,这本书,看似Tim在准备以及拍摄《封神三部曲》过程中写下的读书笔记、工作思考、角色研究、设计方案,以及实施记录,但贯穿其中的,是Tim多年来对文化艺术、神话宗教的观察、思索和见解,处处闪烁着哲人般的洞见。
(本文为该书“推荐序”,作者柳扬博士,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