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终身教育学院讲座教授彭靖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比中美家训,尽管所处的国家与年代相异,撰写者的身份与地位各不相同,但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都希望子孙树立道德高尚、人格完美的情操,能够掌握技能,勤奋学习、自立自强等。当然也有不同之处,东方人教育子女的方式大多委婉,而西方人比较直接。
▲左图为《美国家书》,右图为《颜氏家训》。(图片来源:微信读书截图)
彭靖的研究对象,一是来自于中国第一本论述家庭教育的读本、被誉为“众家训之首”的《颜氏家训》,二是来自于收录了华盛顿、富兰克林、洛克菲勒、克林顿等百余位美国政商界人物家书的《美国家训》(2010年南京出版社出版),以及收录了富兰克林、洛克菲勒、爱因斯坦等45位杰出美国名人写给孩子的书信集的《美国家书》(2018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应该说,还是相当具有代表性的。
一说到家,总会牵动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我们能从呱呱坠地的婴儿长大成人,基本都靠家人给予我们物质的保障及精神的引导。因此,“盼儿女好”是天底下每个做父母的人最朴素的心愿。他们恨不得将自己全部人生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希望他们少走些弯路。虽然作者们身份各异,有总统、有富豪、有作家、有记者、有艺术家等,但在家书面前,他们都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父母。因此,这些家书与家训,字字用心良苦,句句发于肺腑。
细读这些千百年前的叮咛、嘱咐或教诲,从纵向来看,真为古人或前辈的智慧所折服,很多道理在如今社会依然适用。例如,《颜氏家训》强调“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这不就是我们如今强调的父母要以身作则才会上行下效吗?而原美国记者林肯·斯蒂芬斯(Lincoln Steffens)在1926年便写信告诉自己2岁的儿子:“我们忍不住要教给你很多东西,你也会向我们求教。但我们只会教给你我们所知道的,我得时刻提醒你:注意,我们并不是什么都懂。”这不就是我们如今常常强调的父母在孩子面前也要保持谦卑吗?
而从横向来看,美中家训之间有着诸多共通之处。《颜氏家训》强调要“爱养神明、调护气息、慎节起卧、均适寒暄、禁忌食饮”(即爱惜养护精神、调理气息、作息规律、保暖适当、不暴饮暴食),而美国教育家查尔斯·富兰克林·施文(Charles Franklin Thwing)在写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们的信中亦叮嘱要保持“健康壮硕”,要睡足八小时、每天至少锻炼半小时、别暴饮暴食;《颜氏家训》称“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赧然悔耻,积而能散也”(意思是要让向来小气吝啬的人看看古人如何重义轻财,让他们脸红而产生羞耻之心,积财的同时也要散财),亿万富翁约翰·洛克菲勒的儿子小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John D.Rockefeller)在写给五个儿子的信中亦称,他从小就受父亲的感染,从孩童时就开始捐款给他人和慈善机构,并把这种做慈善的习惯传给了下一代。
当然,美中家训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颜氏家训》强调父母要有威严——“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即父母既要有威严又要有慈心,子女才会心生敬畏并且产生孝心)”。而林肯·斯蒂芬斯则告诉自己儿子——“对你的爸爸,你尽可以笑他,就像他也会嘲笑自己,笑到涕下”,似乎中国的家长更注重尊卑有序,而美国的家长更追求平等。这也是两种不同文化长期积累浸润的结果。但不管怎样,“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相信这是全天下家庭的最大公约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