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信网 责编:王熠冉 2025-02-25 14:44:17
随着为期40天的春运正式落下帷幕,从现在一直到清明假期前,民航迎来一年中的淡季,机票价格大跳水,搜索发现,青岛飞往多地最低仅200元。2025年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机票大数据杀熟”也再次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太贵了不去了……”在小红书平台上,因为有多位网友分享了自己反向“杀熟”成功的经历,类似骂机票专用帖的讨论量居高不下。年轻人组团反击“机票杀熟”背后,是消费者主权意识的觉醒,消费者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能用“魔法”打败算法,消费者同样拥有着大数据的操控权。
既然消费者能被算法“捕获”,那么,年轻人的这种“骂机票”的行为也并非难以理解。从技术角度来看,算法的决策是基于数据和用户行为模式的。当用户频繁搜索某件商品或服务时,算法可能会判断用户对该商品的购买意愿较高,从而提高价格。然而,当用户通过“装穷”或“吐槽”等方式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时,算法可能会误判用户的价格敏感度,从而降低价格以吸引用户购买。
一些用户在预订机票时,会遇到不同手机同一航班价格不一;价格“变脸”,一秒立马贵几百元等情况,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公平的行为,违背了公平竞争原则,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市场经济下的正常现象,符合供需关系和价格弹性原理。诚然,大数据杀熟是否存在是否合理,在涉及到个人利益的情况下,几乎所有讨论都略显空洞,彼时消费者只是想以最低的价格享受预期的计划,不做那个被数据收割的“冤大头”,这种消费意识是非常普遍且强烈地。相较于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降价福音,年轻人“驯化”机票杀熟的这种看似荒诞之举,根本不值得在意。
大数据算法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为商家提供了更精准和个性化的服务,也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便利和选择。AI比价工具撕去价格欺诈的伪装、大数据分析能瞬间识别套路营销……算法工程师开发识别系统,用户参与训练的数据量已达千万级,这本身就是消费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得益于此,但不能失去支配和改变的意识;大数据取之于民,杀熟的套路却不能用之于民。
当围观成为“武器”,会击落那些有损消费者权益的“天敌”。曾经,面对问题商品,消费者往往陷入投诉无门的困境。而如今,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让维权行动突破地域限制、沟通限制、甚至思维限制,任何一件消费主张可能都会引发众多网友的集体声援。可以见得,消费者主权意识的觉醒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维权博弈的力量对比。而年轻人这次组团“发疯”,何尝不是又一次典型的消费者集体智慧的进化呢?
信网评论员 秦璐
[来源:信网 编辑:王熠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