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刘志坤
52台老式录像机读取过2万多盘录像带……在东营两间不足40平的工作室里,颜波涛用8年时间修复了数万小时的老影像。从”导演”到“修电脑师傅”,再到“时光修复师”,他的人生轨迹看似跨度极大,却始终围绕着“记录”二字展开。2019年父亲的一场重病,让他意外走上一条温暖无数人的道路——用修复的旧影像拼接成时代的记忆碎片。(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爆料电话:0531-85193656;邮箱:405617016@qq.com)
“导演”的另类“分镜”:生活才是最好的剧本
2007年大学毕业后,颜波涛并未走上传统影视道路,而是投身电脑维修工作。“修电脑师傅”和“导演”本质都是观察生活。在他看来,上门修电脑就像是让他“坐在离舞台最近的那个观众席”,每天见证普通人在生活这部大戏里,本色地再出演自己。同时,他养成了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习惯:每天都会坚持写两三千字的“生活分镜”,每年能写下近600个故事,10年中已经写了超过700万字。
颜波涛在工作室内修复录像带(受访者供图)
2019年,因父亲重病住院,他为了调整父亲的心态,他四处寻找与父母年轻时代相关的各类录像带,将修复后的影像配上考证时代细节的文字,做成合集。“起初只是为了给父母看,没想到却意外走红,吸引了很多同样怀念过去岁月的人。”
这次经历也让颜波涛意识到,许多家庭因为缺乏照片或影像资料,无法完整保留长辈的记忆。于是,他开始主动收集散落在民间的老录像带,利用自己的设备进行修复,将修复完的视频更新在社交平台,并免费分享给有需要的家庭。
有人驱车30公里只为了给颜波涛一个拥抱,因为看到了已经过世30年父亲的影像,有全家穿戴整齐向他鞠躬致谢,只因孙辈第一次“见到”未曾谋面的爷爷;更多子女通过他的账号,找回了父母青春时代的笑脸。
渐渐地,颜波涛的工作台前,待修复的录像带堆成小山。
记忆库里的时代密码
工作室里,几百块硬盘里储存着他收集整理修复过的影像。从蹒跚学步的儿童到街坊邻居的婚宴,从学校运动会到家庭年夜饭,这些跨越数十年的画面正被重新激活。
颜波涛的修复流程充满仪式感:早晨预热设备防静电,为发霉的磁带“除尘按摩”,遇到断裂带基需手工拼接。最复杂的一盘录像带,他拆装了70多次。
颜波涛的工作室(受访者供图)
技术之外,他更注重记忆背后的故事。每盘磁带都伴随着数小时的对话:他会聆听送来磁带的人讲故事。颜波涛说,这些故事带来了情绪价值和精神的富足,这也是他坚持义务修复录像带8年的原因。
8年中,颜波涛已经修复了2万余盘录像带的内容,总时长超过3万小时。每盘录像带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生命故事,而颜波涛则是一位耐心的倾听者,用镜头和笔触书写时代的真实记忆。
“没有作品的导演”
当被问及作为导演却没有作品是否遗憾,颜波涛的答案出人意料:“我从未考虑过所谓的‘作品’,因为我相信每个家庭都是生活这部大戏中的一个个小篇章。如果我能把这些篇章记录下来,这些老视频就像是成年人最美的童话故事,大家有缘看到后,能从中感受快乐,那我的努力就没有白费。”
在颜波涛的社交平台,1.1万余个影像资料被有序分类在不同的合集中,他在社交平台写到:希望有一天会在某一个视频与老照片里看到父母年轻时的身影。
未来,他计划攻克更高清的修复技术,但初心不改:“影像修复不是怀旧,而是让不同世代真正看见彼此。”
在颜波涛的工作日志上,今天的记录格外简单:“修复时长6小时,收集笑脸43个,聆听故事1次。”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