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编辑:陆华宇


“中国天眼”俯瞰图(供图)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赵妍):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的深山中,一只巨大的“天眼”正静静地仰望着浩瀚宇宙,探索着星际的奥秘。这只庞大的“眼睛”便是目前全球口径最大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简称FAST),又被亲切称为“中国天眼”,自从2016年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开启了一场关于暗物质、暗能量、宇宙起源的伟大旅程。

23日,记者一行驱车来到这片神秘的天文圣地。在这里,所有电子设备都被暂时“封存”,在踏上这段探索之旅前,需交由工作人员妥善保管。

跨越22年的科技奇迹

从1994年启动选址到2016年落成并投入使用,“中国天眼”走过22年的漫长岁月。目前,“中国天眼”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其科学目标主要是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发现新脉冲星、主导国际甚长基线网、探测星际分子等,在航天工程及其他领域具有广泛用途。

据工作人员介绍,FAST采用我国科学家独创的设计,利用贵州天然的喀斯特漏斗洼地作为台址,在洼地内铺设4450块反射面单元组成500米球冠状主动反射面,采用轻型索拖动机构和并联机器人,实现望远镜接收机的高精度定位。全新的设计思路,加之得天独厚的台址优势,突破了望远镜的百米工程极限,开创了建造巨型射电望远镜的新模式。

“中国天眼”的建设,使我国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天文观测与研究平台,为我国开展“暗物质”和“暗能量”本质、宇宙起源和演化、太空生命起源等研究活动提供了重要支持。

目前,“中国天眼”已发现超1000颗新脉冲星。据了解,“中国天眼”此前已发布多个重要成果,包括观测到快速射电暴的起源证据、发现首例持续活跃重复快速射电暴、探测到快速射电暴密近环境的动态演化、发现迄今宇宙最大原子气体结构等,这些成果均在《科学》《自然》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标志着中国天文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


“中国天眼”俯瞰图(供图)

“天眼”背后的守护力量

“中国天眼”的巨大成就背后,有着一个强大的安全保障体系。作为国家重点项目,贵州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国天眼”的安全运行,特别是电磁环境保护。为了确保“中国天眼”的正常运转,贵州省已专门出台了《贵州省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电磁波宁静区保护办法》《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电磁波宁静区环境保护条例》,以省政府规章、地方性法规形式明确了“中国天眼”电磁波宁静区电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治理要求,构建了“一办法一条例”的立法保障格局。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建立电磁波宁静区电磁环境保护与协调机制,制定实施《平塘县FAST宁静区矛盾纠纷化解处置机制》《平塘县FAST环境安全保障信访维稳群访和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等制度,细化措施,推动“一办法一条例”落地见效,夯实“中国天眼”安全运行制度基础。

贵州省平塘县司法局局长杨青介绍说,执法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一办法一条例”,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警力部署和警用装备投入,新增120名政法专项编制成立天眼四个大队,推进“中国天眼”周边视频监控系统建设。

强化核心区卡点值守,规范各类车辆人员的进入和检查,严防电子设备、违禁品、火源等不安全因素进入核心区。强化对“中国天眼”宁静区通信基站、不明无线电发射装置、企业信息化设施设备开展安全运行巡查排查,消除电磁干扰源隐患。强化“中国天眼”周边反恐基础防范和达标建设,定期开展涉恐涉爆重点物品安全检查,加强出租屋、宾馆等重点场所的清理排查,确保各类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及时整改。

2022年以来,对进出卡点车辆实施检查2.7万余次,人员检查78.6万余次,开展电磁干扰源隐患排查112次,针对周边重点行业、重点物品排查整治5500余家次,警情数、发案数、矛盾纠纷数明显下降,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向好。

此外,贵州平塘司法机关成立“中国天眼”宁静区保护法庭,探索建立“中国天眼”安全运行司法保障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建成“中国天眼”宁静区环境保护检察听证室,以精准的法律监督保障宁静区环境安全。2022年以来,制发涉“中国天眼”环境安全保护司法建议5件、检察建议11件,努力从源头上防止影响“中国天眼”安全运行的案(事)件发生。中国天眼宁静区保护法庭审理各类诉讼案件863件,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有力维护“中国天眼”核心区社会和谐稳定,让司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