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新星爆发曾导致地球病毒种类爆发式增长。


超新星爆发可能会让邻近的宜居行星成为不毛之地。NASA / CXC / M. Weiss

近距离的超新星爆发——亦即大质量恒星临终的烟火秀,能够对地球产生巨大影响。超新星爆发能够产生强大的伽马射线流,能够破坏地球上层大气中的氮、氧和臭氧,能够让地球表面暴露在超剂量的紫外辐射中。

近日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一个天文学科研团队认为,近地超新星爆发还会影响地球生命的演化。他们发现,在大约250万年前,一颗近地超新星产生的辐射流曾经袭击地球,其强度足以分解生物DNA。而研究人员在非洲最深的湖泊——坦嘎尼喀(Tanganyika)湖中找到的证据表明,那次超新星爆发至少曾经导致当地病毒种类爆发式增长。

研究人员对坦嘎尼喀湖床的铁60样本进行了分析。铁60是在超新星爆发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地球上十分罕见。通过检测这些样本中铁60的衰变余量,可以获知它们的形成时间。分析结果显示,样本中的铁60可分为两组,一组形成于大约250万年前,另一组形成于大约650万年前。

随后研究人员通过追溯太阳围绕银河系中心运行的轨迹发现,在大约650万年前,太阳系曾经穿越了银河系猎户座旋臂上一处星际介质密度较低的区域,亦即一个所谓的“本地泡(Local Bubble)”。就在太阳系穿越本地泡重新进入富含星尘的泡外空间时,曾有大量的铁60到达地球。

而另一批较为年轻的铁60,来自大约200万至300万年前一颗在距离地球较近处爆发的超新星。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模拟发现,这颗爆发的近地超新星产生的宇宙射线在爆发后大约10万年到达地球。这一结果与此前记录的地球遭受辐射激增期一致,而辐射的强度表明其有能力破坏DNA。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在一项关于非洲裂谷湖泊病毒多样性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种可能的联系,表明DNA遭超新星辐射破坏可能会导致生命演化的加速或突变。研究人员表示,虽然不能断言存在必然联系,但是至少这两大事件——超新星爆发和病毒多样性的突然增加,确实发生在同一时间框架内。


拍摄于1985年6月的非洲坦嘎尼喀湖。NASA

参考
Life in the Bubble: How a Nearby Supernova Left Ephemeral Footprints on the Cosmic-Ray Spectrum and Indelible Imprints on Life
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2041-8213/ada27a
Cosmic radiation from supernova altered virus evolution in Africa, study proposes
https://news.ucsc.edu/2025/02/supernova-radiation-evolution.html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