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在丹东成长,这座城市普通而又独特,最特别之处就是与朝鲜隔江相望。站在鸭绿江畔,眼前是朝鲜新义州的街景,路上的行人或车辆一览无遗。那些时间仿佛停滞不前的场景,让我对这个神秘的邻国产生了深深的好奇。
回想起2015年,那是我因工作需要出差访问朝鲜的一次经历。这次出行让我再次踏上了那片土地,目睹了神秘面纱后朝鲜民众的真实生活。
跨越边境的期待
随着大桥的轰鸣和徐徐驶入,我的心情也开始变得紧张。办完入境手续后,我们乘坐的车子缓缓驶过鸭绿江,正是这条河把我与对岸的朝鲜隔开。几年前,我曾在新义州做过生意,对这里的了解更多的是来自商业往来,而今天,我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国家的人们。
车窗外,一些持枪的士兵在岗哨上巡视,穿着土黄色的军装。他们所展现的严谨气氛,让我瞬时感受到一种沉重的压迫感。此刻,不由自主地让我想到了我第一次来朝鲜时的情景。虽然每个人的身份和任务各异,但飘散的烟雾和淡淡的疲惫,总是伴随着每一次的出行。
到达新义州后,我并不急于展开工作的事务,反而更想走进这个城市,去看看那些习以为常却又充满未知的日常。我们在新义州的街头可以自由游览,自然少不了去探访当地的餐馆、商店,甚至通过朋友联系一些华侨家里吃饭。我想在地下的餐桌上,更直观地了解到朝鲜人民的生活状态。
新义州的市容
新义州的街道铺满了岁月的痕迹,建筑多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风格,这些房屋诉说着这座城市在朝鲜战争中被毁灭的历史。自那时以来,除了基础设施重建的有限投资,几十年来这里几乎没有变化。街上的汽车寥寥无几,偶尔几辆老旧的面包车疾驰而过,使得整条街道显得有些空荡。地面干净,没有太多垃圾,然而四周的寂静让我感觉到了某种压抑。
尽管如此,新义州的人们似乎仍然保持着一种难得的精神面貌。在随处可见的地方,我注意到他们的衣着总是干净整洁。甚至在家庭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政府禁止上街穿着破旧补丁的衣服,从而使每一个人都尽量保持体面。
久而久之,我对这些早已成为生活背景的人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里,与普通朝鲜人打交道,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礼貌以及表达尊重的细节。他们见面时会微笑握手,并稍微鞠躬。这样的行为,反映出他们对长辈和上级的极高尊敬。然而,当我看到某位负责统计货物的朝鲜人因为错误的数据而被上级训斥得面红耳赤时,或多或少也感受到了体制内的压迫感。
粮食危机中的坚持
1997年以后,朝鲜经济陷入巨大困境,官方称之为“苦难行军”,当时的饥饿是很多人不能逃避的现实。作为外贸公司的工作者,我经常接到运送粮食到朝鲜的任务。每次看着我们的卡车满载着粮食驶向新义州,我的心情都是复杂的。
送粮时,我亲眼目睹了一幕幕令人揪心的场景。在卸载粮食的过程中,重体力的劳动几乎全由女性承担。她们有的身材瘦弱,却依然努力扛着沉重的袋子走路,脚步颤抖却不肯停下。看着这些妇女脸上的汗水和疲惫,我无法抑制心中的愧疚——她们承受着辛酸,换来的不过是些微的口粮。
新义州的一名朋友告诉我,劳动者每天仅有三百克的口粮,若付出更多的努力,还可能额外获得两百克。口粮虽算不上丰盛,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每一粒粮食都显得尤为珍贵。普通朝鲜人很少享用副食品,肉类更是稀缺,因此他们的饭量异常庞大。看着她们为了那微薄的口粮拼命工作,我的心中倍感沉重。
回到家中,许多朝鲜女性还需承担繁重的家务。她们在劳作一天后,回来给丈夫和孩子做饭,自己却只能匆匆给自己解决一餐。这种情况不仅常见且似乎成为了常态。看到这一切,我愈发深刻地理解到,女性在朝鲜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是如此重要,却又如此辛苦。
回家的路
此次访问虽短暂,印象却深刻。临走之前,我再次站在了鸭绿江畔,脑海中不断回放着在朝鲜看到的每一个细节。那些呈现在我眼前的故事,无不描绘出一个国家在艰难环境中不断求生的努力。
尽管面临繁重的挑战,这些朝鲜人民依然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他们忍耐、奉献,而这种信念早已扎根在他们的生活之中。经过多年的磨难,他们的坚韧让人动容,虽然有许多不如意,但那份执着与希望却深深感染了我。
离开临近的国界,在我回首的那一瞬间,我知道我带走的不仅是对朝鲜的认识,还有对人类生存艰辛和尊严的思考。无论未来如何,这些勇敢的朝鲜人民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而我,作为一名旁观者,将永远铭记这一段真实而又动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