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大明王朝1566》,对马宁远这个人物同情不起来,他自以为报恩,其实是给了胡部堂的对头当了弃子而不自知。

作为长官的胡宗宪也很痛心,部下不懂他,中了别人的圈套,但也只能眼睁睁看着部下被斩。

作为一颗棋子,马宁远怎样才能避免背锅丧命?

解决认知

马宁远作为杭州知府,只是一个执行上级交办任务的官员,躲在胡宗宪羽翼下,谁也奈何不了他。



纵观整个改稻为桑事件中,他其实是最安全,最有回旋余地的一个人。

马宁远是胡宗宪的亲信,职位不高,郑、何指挥不了他,小阁老撒气也只会对胡宗宪,而不会针对他。

马宁远最关键是对局势看不清,他不理解“上级的上级,并不是你的上级”。

马宁远是胡宗宪的人,但马宁远不是严世蕃的人,更不是郑必昌、何茂才的人。

如果连自己应该站在哪个圈子里,替谁做事都搞不清楚,在官场真的没有必要呆下去了。



严党这么一个大利益集团,胡宗宪是严嵩的人,并不是小阁老的人,不是他核心的人。

马宁远如果连这个关系,都搞不清楚,确实不是能当官。

后面被郑何、杨金水联手坑了,也在情理之间。

不要站错队

马宁远虽然是胡宗宪的亲信,但他却没有理解,胡宗宪到底要让他做什么?



其实不懂,紧紧跟在胡后面,听指挥就可以了,但他自以为是。

胡宗宪对改稻为桑是抵制的,因此做事都是消极的,但面子上还要做做样子的。

这位马宁远,下了乡,带了兵,做一番面子功夫,他交差,胡宗宪也交差了,可以继续和上面软顶。

小阁老要和他闹,胡宗宪也会说,派了兵,百姓不肯改,严世蕃也只能干瞪眼。

可是马大人,下乡真的让士兵踏苗,还抓了一批人,还要说通倭。



回到杭州,胡宗宪让马宁远将人放了,就充分说明胡的态度了。

郑必昌、何茂才商量,要找一个背锅的,于是选中了头脑简单,没啥背景的马宁远。

马宁远一开始不同意背叛上级,而且做这么大的孽,在犹豫之间。

高情商的杨金水说了一句,你是胡部堂的人,胡部堂是严阁老的人,那你就是严阁老的人。你现在听小阁老的话,就是在听胡部堂的话。

马宁远被这样一个混乱的逻辑给绕了进去,马大人信了,自己为胡宗宪做事,是为他交差。



马宁远自我感动,认为牺牲自己一人,为了胡宗宪,严党的利益做了贡献。

郑必昌拿出了小阁老的信,提出了省里的毁堤淹田的新方案。

马宁远自认为得到了,可以替胡宗宪排忧解难的新机会。

永远不要瞒着你的直接上级做任何事

胡宗宪被马宁远背刺,让浙江的局势一下子发生了变化,让胡陷入被动。



马宁远的举动,上误国家下害百姓,中间坑了胡宗宪。

马知道自己会一死,但是否有价值呢?

马宁远如果紧随胡宗宪的脚步,绝对不会走入死局。

但他自以为是,被自己的愚蠢、愚忠自我感动,结果被敌人狠狠地利用,最终走上不归路。

胡宗宪面对这样一个局面,非常痛心,他会做官,心中有百姓,所以在浙江才难。



可手下的亲信,却不管不顾做了伤天害理的事,胡宗宪的愤怒可想而知。

胡原本的计划被小阁老破坏了,原本他只是让马宁远做做样子,可这位下属会错了意,还瞒着他犯下大错。

胡宗宪这时心中,会不会后悔提拔了马宁远。

两人之间作了一番谈话,胡宗宪官位高,看事情的格局会更加透彻。

胡宗宪与马宁远的不同之处,还是做人的态度上。



胡宗宪说,做事不问可不可能,应先问应不应该。

马宁远做事不问心,只为上,被人当作棋子,也在情理之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