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已经成为了职场修罗场的风暴眼。但在跑圈,在马拉松的赛场上,35岁+的跑者却是叱咤风云的主力军。

职场PPT里找不到存在感,但跑完马拉松发抖音点赞能破百。不知不觉,他们将人生坐标系从会议室PPT悄然转移到马拉松赛道。


不少中年群体用跑步缓解焦虑,凌晨5点训练用PB数据替换职场KPI;夜跑替代加班用身体痛苦转移精神压力;老下有小的年纪用跑步找回消失青春的热血。

当职场焦虑撞上跑步内卷,这究竟是一场“自救”还是“自虐”?


职场就像是修罗场,弥漫着无声的竞争。大环境的压迫下,35岁之后的职场,每个人都是待宰的羔羊,裁员危机如影随形,只能在职场中畏首畏尾,谨言慎行,生怕一失足就加入了失业群体,毕竟招聘简历上招人需求都是35岁以下。

升职加薪和比赛PB两者相同的是可能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升职加薪努力也不一定会能得到结果,但比赛PB至少主动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上。


所以,当中年跑者在职场空有一身抱负无法施展时,他们便将职场未竟的野心投射到赛道上,用晨跑和夜跑来证明自律,用马拉松奖牌堆砌安全感,工资流水没办法展示但奖牌却可以经典咏流传。

当职场晋升通道逐渐闭合,他们选择在42.195公里的赛道上重建人生进度条。


当然,内卷的漩涡不仅只存在于职场,中年跑者的全马之路并不是一路畅通的,跑步道阻且长。配速、跑量、成绩,是跑者的身份证明。配速够不够快,跑量够不够多,成绩够不够好,都是跑圈“内卷”的衡量仪。

当同事群聊裁员,跑友群聊破三,用跑步逃避职场焦虑真的可行吗?在平时训练时释放多巴胺能够缓解压力,但是一到比赛的时候才发现熟悉的焦虑配方又回来了。


从有没有时间训练到能不能跑完,从比赛能不能PB到能不能顺利参加...中年跑者前行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与阻碍,似乎全马破3证书比裁员通知书更能证明自己在真切的生活。

跑圈的内卷不只有成绩。旁人看来,马拉松似乎成了中产跑者的天下,在报复性消费的同时无疑鼓吹了消费主义的风气。装备党从头到脚的中产n件套,不管成绩如何从门面就开始内卷,异地赛事更需“有钱有闲”。中年跑者以为自己掌控着人生方向盘,实则驶入了另一个资本赛道,而低收入群体完全被埋没在人海中。


职场对35+的排斥,催生了跑圈对“中年大神”的追捧。公司嫌我老,跑圈封我神,突然就找到了跑步的意义,跑步就是人生的风向标,试图用身体的痛苦转移精神的压力,中年也能去释放活力。当他们在长距离拉练中感受乳酸堆积的酸爽感时,职场挫败感会神奇地暂时退场。


倒不是说他们有多自虐,只是肉体痛苦能麻痹他们暂时忘却负面情绪,即便在步带来的多巴胺消退后,现实困境会加倍反噬,但中年跑者们还是义无反顾。

其实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身体从来不是避难所,而是载着灵魂穿越暴风雨的方舟。


究竟是逃离现实还是奔向自由?中年跑者自救指南告诉你 “我要痛苦,我不要麻木”,生活本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只要你正在奔跑,你就是鲜活的,去跑去跳去做一个漂亮的倒挂金钩,跑步本应是中年生活的“透气口”,而非“第二职场”。

所以PB不重要,跑到80岁才是王道,就像职场失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拥有重新出发的勇气。真正的强者不是永远冲刺,而是懂得何时减速,人不可能一直在快速奔跑,偶尔放慢脚步,会发现生活的小确幸,无论是在跑圈还是在职场,“慢”都是我们的必修课。


或许,真正的“自救”不在于用跑步对抗年龄焦虑,而是学会在生活的马拉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呼吸节奏。

PB成绩救不了裁员危机,但能在失业第二天晨跑至少证明自己还活着。35岁或许不再是职场的黄金年龄,却可以是人生重新定义价值的起点:当潮水退去,最终站稳的,不是最年轻的腿,而是最懂得与风浪共舞的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