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尔德尔内斯峰保护区
『亚当峰』
专题
翻开数以亿年的古老故事
世界博览第三期
朝圣者提着灯笼,像一条光链从黑暗中蜿蜒而出,这里是斯里兰卡的生命之源,也是信仰之源。
破晓时分,站在城郊的观景台上,看着第一缕阳光洒在斯里兰卡中央高地连绵的山峦上,薄雾缭绕间,远处的山脉轮廓若隐若现,宛如一顶翡翠王冠,戴在这个印度洋岛国的头顶。“这里是斯里兰卡的生命之源”,身边的向导指着远处的山峦,向我介绍着这片土地。
夜色还未褪去,无数的朝圣者已经提着灯,开始了他们的旅程。很多人凌晨就已经出发,队伍像一条发光的长龙在半山腰,蜿蜒向前。“这里也是斯里兰卡的信仰之源”,向导望着这条队伍向我补充道。
山与水的馈赠
维尔德尔内斯峰保护区位于斯里兰卡中央高地的西南部,是以亚当峰为中心的一片热带雨林。亚当峰虽然不是斯里兰卡的最高峰,但它独特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加之其特殊的宗教和文化意义,使亚当峰成为斯里兰卡的重要地标。
近距离仰望亚当峰,高大的山体呈现出锥形的轮廓,沿着山路前行,时常能看到陡峭的岩壁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它们是亚当峰的主体结构。在新生代的造山运动时期,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强烈碰撞和俯冲作用,导致了斯里兰卡岛的剧烈隆起。在这个过程中,地下的岩浆上升至地表,冷却后形成了坚硬的花岗岩岩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的抬升作用使得这些岩体逐渐露出地表,形成了这座巍峨的山峰。也正是因为这些坚硬的岩石,在漫长的历史中保护了山峰没有被风化作用过多地侵蚀,至今人们看见的依然是它形成时的样子。不过对于旅行者来说,坚硬的花岗岩并没有什么看头,还是“花俏”的变质岩更能吸引人们的目光,站在一块巨大的片麻岩前,岩石上深浅相间的条带状构造清晰可见,就像一块千层蛋糕。这块“蛋糕”是地球这位厨师用几亿年的时间制作的,地质运动造成的高温、高压使它发生了剧烈的变形和重结晶,最终形成了美丽的花纹。
随着晨光前行,各式各样的花纹、断层和节理在光影中不断地变换着色彩,坚硬的岩石在此刻显得如此婀娜多姿,伸手抚摸似乎都柔软了几分,每一层花纹,都在向人们展示着来自大地深处的力量。同样展示地球力量的还有火山,距今大约600万年前,斯里兰卡经历了一次强烈的火山喷发,大量的火山灰和火山碎屑的堆积给周围带来了肥沃的土壤和无限的生机。
亚当峰的花岗岩主体无法储存太多的水,于是无数条小溪顺着峭壁飞流而下,在山中形成瀑布景观。
中央高地是斯里兰卡整座岛屿的集水区。在雨季,季风带来的降雨经常会突如其来地笼罩住这片地区,然后又瞬间悄无声息地离去。亚当峰的花岗岩主体使其无法储存太多的地下水,于是,雨水便形成了无数条小溪,它们有些顺着峭壁飞流而下,在山峰中形成壮美的瀑布景观;有些则是顺着古老的河道蜿蜒流淌,最终汇集在一起,成为滋养无数生灵的河流。
亚当峰周围的热带雨林是雨水馈赠的直接受益者,形态各异的热带植物组成了繁茂的丛林景观:高大的树木枝繁叶茂,努力地向上生长来抢占头顶珍贵的阳光;藤蔓在丛林中肆意穿梭,它们或沿着树干爬向顶端,或从一棵树牵上另一棵树,交错缠绕;苔藓和地衣附生在岩石和树干上;而蕨类和兰科植物的花朵则为这片绿意盎然的世界增添了些许别样的色彩与魅力。
山顶处的阶梯入口
这片雨林不仅是植物的王国,也是动物的家园。虽然出于环保和安全考虑,游客不能进入雨林深处,但是在登山的路途中,依然可以从雨林的边缘感受到生命的活力。紫脸乌叶猴在树枝间跳来跳去,这种斯里兰卡特有的猴子行动迅捷,人们很难看清它们紫黑色的脸,通常只能瞥见几道残影在树冠中一闪而过,之后就会听到一阵阵嘈杂的叫声。经常与它们在山谷中和声的是斯里兰卡蓝鹊,这种鸟身上覆盖着一层亮丽的蓝色羽毛,而头部和翅尖则是栗色,配上红色的喙和眼圈,在丛林中格外地显眼。在亚当峰雨林的一条溪流中,还发现了一种被认为早已灭绝的蟾蜍,这种名叫康迪安矮蟾蜍的物种,从1876年后就再也没有人见过,直到2009年才在这一地区再次被发现。也许在这片雨林当中,还隐藏着很多尚未被发现的物种,这道绿色的屏障,保护着它们繁衍生息。
朝圣之路的故事
朝圣者沿着阶梯前往亚当峰。这座山峰又名圣足山,呈圆锥形,山势险峻,景色秀丽,人们到达山顶需要步行7公里,共有5200级台阶。
攀登亚当峰的旅程也许算不上轻松,但绝对不会感到寂寞。在山路上行走,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有身着传统服饰的当地人,他们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步履虽显疲惫却又坚定有力;也有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游客,他们被这浓厚的人文氛围所感染,想要亲身感受一番跨越千年的信仰力量;在人群中嬉笑玩耍的孩童,他们或许并不太懂这趟旅途中厚重的意义,但那纯真的笑脸却也为庄重的氛围增添了几分活泼与生机;还有步伐缓慢的老人,眼神中透露出的是历经岁月后的虔诚与淡然,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这份信仰。
进香朝圣的信徒络绎不绝,每当晴空万里,维尔德尔内斯峰保护区内的远山近壑便可尽收眼底。
从前,朝圣者在攀登时大都提着灯笼,整条队伍就像一条光链从黑暗中蜿蜒而出。不过如今,出于环保和安全的考虑,大多数人已将灯笼换成了手机或者手电。道路两旁,时常会有一些简易的休息点,小贩们会售卖一些特色的饮品与小吃,有散发着浓郁香气的热茶,还有用当地食材制作的小点心。
无论是朝圣者还是游客,大都不会只是闷头自己走路,而是相互帮扶,共同前行。路上时常能发现一些隐匿的山洞,有些洞中挂着钟。在很久以前,亚当峰一带是僧侣们的修行隐居之所。那时,佛教在斯里兰卡蓬勃发展,众多虔诚的僧侣为了寻求更为宁静且贴近自然的修行环境,纷纷来到这片山林之中。相传,曾有一位高僧,在山中静修时偶然发现了一处隐秘的山洞,洞内散发着奇异的光芒,他走进山洞看到岩壁上有着天然形成的神秘纹路,这些纹路仿若蕴含着某种深奥的佛法教义,自此,这个山洞便成了僧人们的圣地,大家常常聚在此处交流佛法,而那个山洞也在岁月流转中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尽管如今已难寻其确切踪迹,但故事却在民间代代相传。后来,一些修行的僧侣要么选择栖身洞中,要么在洞中打造一口大钟,期望自己像那位高僧一样在山洞中获得新的感悟。如今,人们路过之时总会摸一摸洞中的岩壁,敲一下钟。悠扬的钟声在山中回响,为登山之旅增添了几分神圣与庄重。
山脚下的大钟上写满了祝福和祈祷的文字。这里的每一个小山顶上都有一座铜钟,游人到达一个山顶就可以敲一次钟。
经过几个小时的攀登终于到达山顶,一座建在平坦岩石之上的寺庙映入眼帘。在寺庙中有一圈金属围栏,保护着一个约1.8米长的凹陷大坑,这个坑就像一个巨人的足迹,而这个“足迹”,成了亚当峰无数传说的根源。佛教徒坚信,这是释迦牟尼在此地为外道天神沙曼宣讲佛法,引领其皈依佛教时留下的足迹。这足迹象征着佛祖的慈悲与智慧;天主教徒则认为这是亚当从伊甸园逃回人间,降落此山后用单足站立1000年所留下的足迹,承载着人类始祖那神秘而遥远的过往;印度教将其视作湿婆的足迹,这足迹中蕴含着湿婆的无尽力量;伊斯兰教也有着自己的见解,认为这是穆罕默德的足迹,代表着先知的神圣临在……种种传说让这个“足迹”充满了神圣的色彩,于是很多人也将亚当峰称为“圣足山”。虽然不同信仰的人对“圣足”有着不同的解读,但信徒们却很少争吵或者辩论。人们并没有因为不同的信仰和解读而互相敌视,反而在攀登的过程当中相互帮扶,相互交流。此刻,向导的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神情,他转头望向我,“这种多元信仰的和谐共处十分罕见,在世界上几乎找不到另一个地方,能让不同信仰的人和平地共享同一个圣地”。
朝阳从地平线上升起,金色的光芒将亚当峰笼罩其中,也将不同的人、不同的信仰融合在一起。在山顶休息的时候,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位来自科伦坡(斯里兰卡首都)的老人,这是他的第10次朝圣之旅,“每次登山都让我感觉离佛陀更近一步”。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身边是他的孙女,一个10岁的小姑娘,正在用手机为祖父拍照,古老的朝圣之旅,在新一代人的手中也许有了新的诠释。
朝圣季节通常在每年的12月中旬至次年的4月中旬,许多游客和僧侣们会在山顶度过一夜,以便在第二天能看到日出。由于每年5—11月是当地 雨季,湿滑的山路使得亚当峰几乎无法攀登。
扫码订阅
全年订阅288元
24期包邮到家
每月派送2次
长按扫码订阅最新一期杂志
责任编辑 | 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