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中医思维青年专刊

2020-2023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每年遴选出10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成果,作为“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对外发布。经过4年的积累和完善,“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已成为中医药学术研究的“风向标”之一;共积累了127个候选学术进展,可归纳为“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与作用”“提高中药全链条创新能力”3种类型,也可称为中医药学术研究的3个趋势。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的指导下,我们通过对2020至2023年候选及入选的学术进展成果分析,可以发现当前中医药学术研究的3个显著趋势。

1

用现代科学

解读中医药原理

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类学术进展占据主导地位,在总候选学术进展中占43%,是每年学术进展中占比最大的一类。其中,中药作用机制研究数量最多,约占70%,可能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大力支持的自由探索类项目相关。

典型案例不断涌现,揭示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

中医药与现代科技融合为中医理论研究带来新的机遇,内涵阐释典型案例不断涌现,气虚不固摄和补气固摄、“辨证论治”、“上火”的生物学基础等,均得到初步科学诠释。

中医认为微血管渗漏的病机为气虚不固摄,补气固摄方药治疗水肿疗效明显,但其机理不清。北京大学韩晶岩团队研究揭示了气虚不固摄和补气固摄理论的科学内涵;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但其科学内涵有待揭示;北京交通大学周雪忠团队利用网络医学理论与方法,揭示辨证论治临床疗效的共性机制具有重要价值。

近年国外学者的研究也为中医理论的科学性提供了证据。美国加州大学研究团队揭示肺部除了呼吸功能之外,在血液形成和免疫反应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揭示了中医“肺朝百脉”观点的生物学基础。

针灸基础研究取得突破,生物学机制逐步揭示

近年来,研究人员在穴位效应特异性,针刺治疗哮喘、抗炎、镇痛等方面的生物学机制研究上取得了系列进展,不仅证实了针灸疗法的科学性,也为针灸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推动了针灸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原创性研究。

例如,哈佛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团队联合揭示了针灸刺激“足三里”穴位产生全身抗炎效果的神经解剖学机制;成都中医药大学梁繁荣团队初步揭示了穴位敏化的生物学基础,部分阐明了穴位敏化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科学基础;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存志团队证实电针抗炎作用具有穴位特异性和频率特异性,阐释了针灸理论“合治内府”的现代科学内涵。

新技术新方法支撑,作用机制越发清晰

组学技术、网络药理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为解析中药复杂体系的作用模式提供了有力工具,使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和靶点越发清晰,对科学解读中药疗效原理、推动形成复杂疾病的药物研发新理论、促进中医药原创思维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

发挥中医药

防病治病优势

以中药或针刺为干预措施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蓬勃发展,在总候选学术进展中占比约25%,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开展高水平临床试验验证中医药临床疗效已成为学术研究热点。其中,中成药干预的高质量临床研究数量多于针刺干预临床试验(分别占该部分的52%和34%),这可能因为中成药标准化程度较高、易于推广应用,同时也得益于中药产业的积极推动。

结局指标设定更“金”,研究结果临床意义显著提升

近年来,以中成药为干预措施的高质量临床研究中,结局指标越来越“金”,为中药治疗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例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杨永平团队开展了一项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人员进行了长达7年的追踪随访,并以肝癌的发病率作为评估治疗效果的“金指标”。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肝癌发病率(4.7%)明显低于单独使用恩替卡韦的对照组(9.3%),同时降低了肝脏相关死亡率。这表明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预防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炎癌转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对照药物选择更“强”,中医药临床疗效优势越发凸显

以往一些中成药临床研究因选择疗效较弱的对照药物而导致研究结果受到质疑。近年来中成药临床试验逐渐敢于向更“强”的一线治疗对照药物挑战,以凸显中医药的临床疗效优势。

例如,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孙伟团队进行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试验,证明了黄葵胶囊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蛋白尿的疗效与一线化药厄贝沙坦相比更具优势。

治疗疾病范畴更“广”,在重大和难治性疾病领域取得突破

近年来,中医药学者采用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围绕重大疾病、难治性疾病和中医优势病种开展了一系列临床研究,获得中医药疗效的高质量证据,拓展了中医药治疗疾病的范畴。以针灸为例,以往针灸干预的临床试验主要集中在疼痛类疾病,而近年来,针灸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慢性难治性功能性便秘、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妊娠呕吐、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药物不响应的轻中度活动性克罗恩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多种难治性疾病均取得高质量证据。

应对突发传染病本领更“高”,为新冠疫情防治作出积极贡献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以“三药三方”(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为代表的中医药有效性和安全性获得了证实,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提高中药

全链条创新能力

中药全链条产业化研究备受关注,围绕资源、研发、制造、应用等全链条展开的中药产业化研究成为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关注重点,相关候选学术进展约占32%。其中,中药资源研究和支撑中药监管科学体系发展的学术进展尤为突出,在该类别进展中占比均超过30%,表明中药资源保障和监管体系建设对推动中药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提高中药全链条创新能力,是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近年来,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围绕“供好料(资源保障)、找好药(新药研发)、制好药(工业制造)、用好药(合理应用)”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并在多个环节取得重要突破:药用植物生物基因功能鉴定不断深化,生源途径解析越发清晰,活性成分异源合成取得突破,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研究不断完善,监管科学体系构建日益完善。

组学技术、合成生物学技术推动中药资源新发展

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为解析药用植物基因信息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极大地推动了中药活性成分生物基因功能鉴定、生源途径解析以及活性成分异源合成研究。在雷公藤、黄花蒿、沉香、人参皂苷、丹参酮等领域,生物合成调控和合成生物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为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学术研究助力中药监管科学体系创新发展

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积极探索,在基于人用经验制剂的新药转化路径、临床试验疗效评价体系、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体系、药物肝损伤不良反应调查等方面深入研究,取得了系列学术成果,为药品监管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撑,在推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药特点、全球领先的中药监管体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药基础科研服务

相关咨询,加微信:1278317307。

福利时刻科研服务(点击查看):、、、、、。咨询加微信:1278317307。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