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双脚肿起来时,有将近40厘米长,上面布满脓包和裂痕,像一双踏过荆棘的巨人的脚。然而它的主人身高只有170多厘米。身高2.26米的姚明,脚长也不过35.4厘米。
钟胜和做了30多年的鞋子,第一次见到有人的脚这么大。他心想:“整个东莞,都找不出这么大的模具来。”
要让这双脚穿上鞋子,是个高难度的挑战。除了太大之外,这双脚还是扭曲的,只能量身定制脚模,全手工做鞋。经验尚浅的师傅还做不来,得钟胜和亲自上。
这是钟胜和做过的众多“特殊鞋子”中的一双。他的天猫店里有一个特殊的链接,这个链接不是全店销量最高的,但绝对是最显眼的——亮黄色的主图背景,上面用醒目的红色字体写着“残疾人鞋子定制”,与店里其他精修过的图片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想让有需求的人,一进店就能找到它。
5年来,这个链接已经成交了三四千单。每一个订单,都记录着一种隐秘的苦难:患小儿麻痹症的女孩因脚部畸形,只有脚趾能着地;得了脑部疾病的中年女性双脚肿胀如象足,左脚脚心朝天,脚背着地;15岁的西藏女孩从来没穿过鞋子,她的右脚穿32码的鞋,左脚因脚趾肿胀肥大,只能定做44码的鞋......
对这些人来说,最残忍的不是穿不了正常的鞋子,而是根本没鞋可穿。能不能为我这双奇形怪状的脚,定制一双合适的鞋?这是他们心底隐秘而奢侈的愿望,也是他们遗落的自信和尊严。
“天大的难题”
2021年初,因为疫情的原因,钟胜和工厂的出口订单下滑了不少,他留在办公室的时间也变多了。那天,一个女生在天猫店后台询问:“我母亲是‘马蹄脚’,能给她做一双鞋子吗?”
钟胜和不知道什么是“马蹄脚”,他们也没有接过私人定制的单子,便随口吩咐客服:“让她去找定制鞋店“。
但对方很坚持:“我问过好多家,没人能做。你们如果不帮我母亲,那她就没有鞋子穿了。”
钟胜和心想不可能啊,他做鞋这么多年,就没见过定制不了的鞋子。下一秒,就见对方发来两张照片,一张是脚,另一张是鞋。
这双脚的脚型能用“复杂”来形容——变形、水肿、发红、皲裂,右脚后跟悬空七八厘米,脚掌还向内翻转着。这样的脚,是穿不了正常鞋子的。
第二张照片里的鞋子,明显是根据脚型定做的,鞋面和鞋底都布满了缝缝补补的痕迹。女生说,那是她母亲穿了12年的唯一一双鞋。
十几年前,一位街边老鞋匠给母亲做了这双鞋,但后来老鞋匠“消失了”,母亲就只能一直穿着它,破了就补一补。直到无法再修补了,母亲便再也下不了床,连上厕所都要女儿搀扶着。
钟胜和动了恻隐之心:“既然别人都做不了,那我就试试。”
没过多久,这对母女就来到了工厂。钟胜和为老人定制了脚模,然后找到鞋模工厂,定制了鞋模,反复调整鞋底的倾斜角度。第一版鞋子因细节没把握精准,存在误差,调整一番后才合适。把最难的鞋底做出来后,钟胜和再手工缝制鞋面。
两只鞋子看上去一大一小,其中一只鞋底呈七八厘米高的坡度,且向内倾斜着,恰好适合老人的脚型。
这位母亲穿上鞋子站起来的那一刻,母女俩激动的表情让钟胜和难以忘怀。后来有一次,女孩跟他打电话说:“钟师傅,你是我的恩人。”
他听了很疑惑,觉得受不起。又转念一想,他或许只是趁着生意淡季,做了一件不值一提的事情。但于这对母女而言,却迎来了很大的改变。有了鞋子的支撑,母亲可以独自上厕所,也能在女儿上班时帮忙做做饭、洗洗衣服,不会再觉得自己是个“废人”。
并没有哪项数据可以表明,中国有多少人是特殊脚型、穿不上正常的鞋子。在14亿人里,这个群体无疑是小众、隐秘的,但对这些人自己来说,“没有鞋穿”却是天大的难题。
一位顾客穿上钟胜和的鞋子
钟胜和的工厂卖出过上千万双鞋子,但没有一双是能给特殊脚型的人穿的。
没过多久,他就让运营在天猫店里上架了一个特殊的链接——专门为特殊脚型的人定制鞋子。但由于主要精力仍需要放在外贸上,他也立下了标准:“普通的高低脚找别家,碰到其他店铺做不了的脚型,再来找我。”
鞋子的重要性
这个业务不赚钱,钟胜和一开始就清楚,但他从未想过放弃它。
30多年前,他在深圳一家港资鞋厂里当学徒时,师傅就说过,一双好鞋子,对人很重要。不过那时候,17岁的他只管学手艺,哪里懂得这些。
“一个月工资150块,每天学的是最简单的剪裁和缝边。”在厂里将技术学扎实后,他转去广州学习鞋样设计,工资涨到每月三四百元,“这在90年代初算高收入了”。技术的精进让他成为工厂的核心“样板师”,一双鞋的版型设计,往往由他主导。
2004年,钟胜和带着攒下的积蓄和经验,在东莞开办了自己的鞋厂。那时的东莞已经是世界工厂,外贸行业热火朝天,订单像雪花一样飘来。他最初只有几名员工,将做出的鞋子拿给外贸公司,很快就排到了单子,工厂一步步壮大。外贸生意稳固后,钟胜和就在国内电商平台上开了品牌店。
钟胜和
几十年的经验让他成为同行里颇有名气的师傅,他做的是高端皮鞋,不论在B端还是C端都有很强的客户基础。如今国内制鞋工艺发达,消费者换鞋的速度也快,他从没想过会有人为了鞋子苦恼。
直到遇见那些没鞋可穿的人,他才真正明白师傅当年那句话的意义。
对正常订单来说,很多鞋子是可以共用模具的。“尤其是皮鞋,一个鞋模能做出上万双、甚至几万双鞋子。”
但众多定制者的脚型是千奇百怪的,所以每做一双定制鞋,钟胜和都要为买家开一次脚模和鞋模。这些鞋模上都写着主人的名字,被妥善地放置在厂里。如果主人将来想再做一双鞋子,就不需要再量数据、再付一次开模费。
这也注定了定制鞋比一般鞋子难做、更贵。“找到我们的人,脚型一般都很难做鞋,不然也不会找我们。”钟胜和说。
一双定制鞋需经历测数据、做脚模、开鞋模、做鞋子等过程,整个周期需要十几天。对鞋匠来说,做一双定制鞋,“比做几千双正常鞋子还要难”。
一位顾客的脚模
所以这个活,基本落在了钟胜和肩上,只有一些简单的鞋面缝制工作,会交给厂里的鞋匠。一是考虑到制鞋的难易度,二是出于成本考量。
他厂里的鞋匠日均工资在三四百元左右,如果将几个鞋匠的时间都耗在定制鞋上,那么鞋子的价格很难降下来。由作为老板的钟胜和去做这件事,他的人工就不必计入成本里,“最后做下来,复购的价格一般是700多元,第一次下单是1000多元,基本就是成本费用了”。
藏起来
因为这双脚,周斌崩溃过无数次。
几年前,车祸让他丢了工作,也落下了脚部残疾。他的双脚严重变形,脚底板凹凸不平,完全支撑不起他的身体。这个身高170多厘米的北方汉子,体重有160多斤,全身重力的支撑点只有脚底凸出的那几块部位,走起路来疼痛难忍、直冒冷汗,连站立都成了问题。
在网上刷到钟胜和的网店时,他已经很久没有走过路了。他特地从山东飞到东莞,在工厂守了15天,看着钟胜和一步步将鞋子做出来。
钟胜和见到周斌的第一眼,就感觉到了他身上的那股沮丧的气息。他不忍心见这么一个大高个每天忍着痛坐在厂里,便劝他先回山东,鞋子做好了再给他寄过去。
周斌摇了摇头,他想第一时间穿上它。
钟胜和根据他的脚型定制了脚模和鞋模,鞋底用了柔软的材料,做了凹凸不平的设计,与他的脚底像榫卯一样契合。
有了鞋子的助力,周斌重新站了起来,能散步,也能做一点简单的运动。后来,他回山东做小生意,开了一间面馆卖早餐,每年都会来找钟胜和帮忙做鞋。
钟胜和做的定制鞋
在钟胜和所有的定制客户里,年纪最大的有90岁,最小的只有5岁。每个人的脚,都让他触目惊心,甚至突破他的既有认知。
一位西藏阿里的15岁女孩,因为生病脚部畸形,右脚只能穿32码的鞋,左脚却有44码鞋的长度,食指和中指肿胀突出。钟胜和为女孩做了一双皮质小白鞋,两只鞋一大一小,外表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但鞋里面根据女孩的脚型做了隔层,单独为突出的食指和中指留出了位置。
“尽量让鞋子的外观看起来正常。”这是钟胜和在做每一双鞋子时都要保证的,“有人只有三分之一的脚掌,鞋子就需要做填充;有人脚底有犄角,鞋底就要做一个洞,有人脚上长了瘤子,也想穿皮鞋,我们就把鞋头做大一些,颜色做深一些。”
不论脚如何畸形,伤痛都能被他做的鞋子藏起来。
一位脚部畸形患者第一次来厂里时,让钟胜和做了十几双鞋,把钟胜和吓一跳,问他为什么要做这么多,对方说:“担心你哪天不做了,找不到你,我就没鞋子穿了。”
钟胜和听了内心复杂,给特殊脚型的人做鞋,只是他公司里一个非常边缘的业务,却给他带来了最多的震撼。他将60%的精力放在公司大盘的经营上,其余的时间,全都花在了定制鞋上。
对他来说,这是一件无法放弃的事情。他对那位买了十几双定制鞋的人说:“放心吧,只要我的工厂还在,你就能找到我。”
3D打印下的脚模
但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能去到钟胜和的工厂,对那些不能到现场定制的人,钟胜和也给他们寄去了测量工具,然后依照数据做鞋。这也增加了误差存在的可能性,畸形脚的数据相对复杂,测量和制鞋的过程中都可能失准。
有几个素未谋面的买家,因此给钟胜和的店铺留下了差评,客服联系对方寄回来调整,但从未得到过回复。这对钟胜和的打击很大,他为此难受了很久。“几千个订单里,出现了那个几个不满意的,就成了贴在身上的标签。”
但这也不会影响钟胜和继续做下去的决定,他更关注那些感谢他的人。感谢,代表他的鞋子真的有帮到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