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杨林宋 刘静怡)广东、湖南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三地明确自3月执行人工耳蜗耗材集采中选结果。
2月19日至2月20日,湖南和广东省医疗保障局陆续发布《关于做好国家组织人工耳蜗类及外周血管支架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执行工作的通知》, 明确人工耳蜗、外周血管支架两类高值医用耗材国家集采中选结果将分阶段在省内全面执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医疗保障局于1月29日表示,第五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预计从3月起陆续落地新疆,目前各相关医疗机构已完成协议量分配,分配后全区人工耳蜗涉及9家医疗机构共267套,外周血管支架类耗材涉及54家医疗机构共2110个。
根据国家医保局此前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组织人工耳蜗类及外周血管支架类医用耗材集采中选结果”,人工耳蜗类耗材全国需求量共1.1万套,5家企业中选,包括奥地利美迪乐医疗、美国领先仿生、澳大利亚科利耳等外资企业,上海力声特、浙江诺尔康等内资企业。人工耳蜗单套(含植入体、处理器)价格从平均20余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
2月24日,一家中选企业市场部相关人员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目前多地正在陆续发布相关文件,预计集采政策将在3月1日或3月3日正式执行,企业内部正在有序进行报量工作,以确保集采的顺利落地。
此前,市面上进口人工耳蜗定价约在20万-30万元之间,国产人工耳蜗约在5万-15万元之间。人工耳蜗和外周血管支架作为国产渗透率较低的耗材品类,价格问题始终备受关注。多位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的专家均表示,目前我国做人工耳蜗手术的大多是儿童,囿于价格因素,人工耳蜗在成人尤其是老年人群中的使用并不广泛,期待集采结果落地后能惠及老年患者。
人工耳蜗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也将进一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等14个省级行政区将人工耳蜗植入纳入当地医保报销范围。其中不同省份的报销比例存在差异,例如江西省对低保家庭的报销比例可达90%,最高报销额度达45万元。部分省份对人工耳蜗的品牌有限制,例如浙江省仅覆盖诺尔康品牌,黑龙江等省则限定科利耳等特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