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夏日的一天,延安保卫队在陕甘宁边区的清涧县,将一名农妇五花大绑的押走。很快,村口的公告板上,就贴出了一则消息:

村民伍兰花,因辱骂毛主席,被判处死刑。

这个消息,如惊雷般在村子里炸响。村民们四处奔走议论纷纷,都不明白伍兰花这么个老实巴交的农村妇女,为什么会干出这种事?而且她还不是背地里偷偷骂两句,而是走在村子里,逢人就骂几句,也是因此,才会把保卫队都惊动了。



如今的清涧县

伍兰花有这般疯狂的举动,跟几天前的一场雨有关。

他们清涧县,已经旱了近3年了,这又很久很久没有下过雨了。滴雨未下土地龟裂,看天吃饭的农民,家家户户庄稼减产甚至颗粒无收。进入1941年,过了半年,才在6月里下了一次雨。

看到下雨,大家都特别高兴,赶紧趁机抓起农具往地里跑,翻地播种储水,充满希望的忙碌起来。

伍兰花的丈夫,也是一个勤快人,见此把家里的铁犁都拉上,到山上犁地去了。

这次下雨,还伴有很大的雷电。山上本就比较高树木多,伍兰花的丈夫又扶着铁犁,他正干活时,一道响雷下来,竟然就丧了命!



顶梁柱倒了,对伍兰花来说就是灭顶之灾。因为他们家,上有70岁的瘫痪婆婆,下有三个孩子,最大的也才10岁。平日里,她要照顾婆婆孩子,收拾家务养鸡养鸭,全靠丈夫种地,没了丈夫,以后这一大家子靠谁养?

还有一件事,成为压垮她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那就是公粮。

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很快,伍兰花家里,也分到了5亩土地。有了自己的土地,就再也不用给人当佃农了,他们家也因此过上了好日子。



但好日子没过几年,就结束了。

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来陕北的自然环境本来就恶劣,每年的降水量,只有400--600毫米,干旱少雨土地贫瘠,这样的条件农作物产量就比较低。

二来,全面抗战开始了。合作抗战,红军主力被改编为八路军,只有三个师的编制,蒋介石拨的军费也非常有限,后来,又有了新四军。队伍越来越壮大,机构越来越多,军费不但没有变多,反而出现停发现象,1939年开始,延安又被围困封锁。

边区经济陷入极度困难,没有办法,只能向群众加征“救国公粮”。根据记载,1937年时,陕甘宁边区群众交上来的公粮是1万石,到1941年时,已经增加到了20万石。



但屋漏偏逢连夜雨,本来边区的生产条件就不好,接下来又发生了3年干旱,日子就更加难过了。

这伍兰花没了丈夫,本就痛苦忧愁得不行,三个孩子一个老人,她该怎么养活?这天她回到家里,眼前的一幕,彻底刺痛了她敏感的神经。

原来,是村干部带着县里的公粮催收干部,正站在她家的米缸前。

伍兰花家的米缸里,其实没什么粮食了,不要说交公粮,就是他们自己也不够几天吃的。

就因为如此,这对她来说更加重要,若是失去了这点粮食,他们全家都要饿死。所谓李下不整冠,一个干部正拿着米缸的盖子,在伍兰花看来,他们就是想趁着自己不在家,把粮食偷走。



于是伍兰花一个箭步便冲了过去,身体护在米缸前,骂他们快走开,不要抢她的粮食。

催了一次又一次,本来就有些不满,伍兰花如今又态度恶劣,一个干部忍不了,便还嘴说:“这交公粮,又不是交给我们,这是国家的命令,是毛主席定下的规矩-----”

此时,想着一家老小无饭可吃,伍兰花已经完全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她听了后,反而用更凶狠的语言反击道:“你们拿的不是公粮,是我们一家的命!我们都要饿死了,还在乎什么?毛主席是吗?前几天打雷,怎么没把他劈死!

伍兰花此话一出,惊得众人倒抽一口凉气。后来,他们回去便将此事,汇报给了延安的保卫队。



本来事情就挺严重了,伍兰花却非但不自知,反而满腔愤恨情绪有了发泄的出口。走在村里,跟人拉打招呼拉家常,说不了几句,就敢把这些话再骂一遍。

保卫队来村里调查后,便认为事情很严重,这伍兰花,有反革命倾向,实属罪大恶极。最后,伍兰花便被五花大绑的押走,判处了死刑,还打算不日就将她公开枪决,以儆效尤。

伍兰花的人生,按说到此就算剧终了,没想到几天后,眼看行刑的日子就要到了,她的命运却来了一个大反转。

这天,毛主席看到办公桌上,有新送来的内刊《情况汇报》,便随手翻了起来。



这份报告上,提及了伍兰花之事。写的很简单,但寥寥数字,意思已经很明白了,这让毛主席的心情很沉重。短短一个月里,这已经是他第二次被骂了。

那是6月初,也是因为打雷下雨。因为雷比较大,当时在杨家岭参院小礼堂开会的县长李彩云,被雷击中去世。无独有偶,当地的一位农民,他家的驴,也被雷劈死了。

这位农民,失去了重要的生产资料,为此他伤心欲绝,竟坐在地上大声咒骂起来。

他哭着说:“老天你不开眼啊,好端端地劈死李县长和我的驴做什么,他们有什么错?你为什么不去劈了--------”



因为影响恶劣,也是被保卫队判了死刑。后来,毛主席听说了此事,立刻就让把那个农民放了好好安抚。他说,群众发牢骚,那是因为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够好。

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就能赢得农民。”

早在1919年,毛主席在《湘江评论》的创刊宣言中,就写过这样的话。让农民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也是他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做的事情,为何农民还要骂他?



很快,毛主席就将工作人员叫来,向他详细询问此事,并告诉他说:“你们不能这么做,哪有骂几句就枪毙的道理?成立调查部,不是虚设几个官位--------

为了了解真实原因,他又让人将伍兰花带到了他的办公室。

“我这个脑袋真是危险,敌人想用枪打它用炮轰它,你如今又想用雷劈它。你说说吧,你为什么要这样骂我?”

伍兰花是一个朴素的农村妇人,但她身上,却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一见面,看毛主席笑呵呵的跟她说话,她便更加不怕了,竹筒倒豆子一般不停说了起来。



“你就是杀了我,我也要骂你。我们家这几年,一个老人瘫在床上,还有三个娃娃,每年要------”

伍兰花想到自己的苦楚,越说越激动,把家里所有的困难和征收公粮的事情,都说了一遍。毛主席听后,非但没有生气,还安慰了她一番,让人送她回家,还送了她粮食和一头奶羊。如此他还不放心,又特地派人去嘱咐当地政府,说:“她没有什么罪过,是个敢讲真话的好人,不要为难她。

这两件事,对毛主席的触动也很大。很快,他采纳了李鼎丞精兵简政的建议,减征公粮。同时陕甘宁边区和华北抗日根据地,都开展起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丰衣足食”,让烂泥洼都变成“陕北好江南”。



包括此后几年,他也一直对此念念不忘,先后四次作自我批评,检讨关于农民负担的问题。到1945年,边区大部分农民,已经能实现“耕三余一”了,即种3年,除吃喝外,还能屯下一年的口粮。



而那个曾经愤愤不平的伍兰花,后来成为了进步妇女,被当地评为“一等劳动模范”。1951年,她还因为劳动模范的身份,国庆到北京观礼,再次见到了毛主席。

人平不语,水平不流。群众的牢骚,便是一面镜子,比“以史为镜”还要更清晰准确,你认为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