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选目前已经接近尾声,“联盟党”宣告胜出,其候选人默茨有望成为德国新总理。
在这个节点上,刚和默茨会晤完的王毅外长回国,对中欧关系做出一锤定音的总结。
中德会谈及大选结束后,两国关系未来会如何?欧洲又将做出什么新改变?
24日德国大选计票工作结束,情况比德媒预计的更不乐观。
基民盟和基社盟组成的联盟党获得了28.6%的支持率,成为第一大党;
紧随其后的极右翼选择党获得了20.8%的支持率,这一数字是上次选举的两倍。
对比选举前的预测,联盟党得票要低于预期,选择党则比民调机构预计的更高。
但因为德国政坛已经达成共识,不会寻求选择党组阁,所以默茨的伙伴要从得票16.4%的社民党、11.6%的绿党和8.8%的左翼党中挑选。
按照“过半”的规则,他们可能只能选择社民党和绿党了。
德国“勉强”组阁,选择党在议会成为最大的反对派,德国消息人士认为这反映的是默茨面临的局势很严峻:
德国经济问题、移民问题、福利问题、企业投资问题等矛盾已经非常尖锐,过去几年GDP持续倒退,再不改革无异于慢性自杀。
现在德国又面临民粹主义泛滥的情况,德国政界对此非常忧虑。
虽然默茨“看不上”还批评了朔尔茨的政策,但这次的结果或让他们不得不去求助社民党组阁。
默茨在胜选当天对外发表讲话,主要有三点内容:
其一是未来新政府准备恢复德国在欧洲的“强大领导地位”,当然他们首要的任务是快速组阁,成立一届新的班子;
其二德国准备“真正远离美国独立”,加强在欧洲的存在感;
其三是欧洲必须尽快构建独立的防务能力,并对北约未来的作用保持怀疑。
这里外界注意到了一个关键转变:
之前拜登政府一直教唆德国对中国“去依赖化”,这次默茨则在演讲中表示要对美国“去依赖化”,前后可谓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回顾在德国大选结束前,中国外长王毅就访问了欧洲国家并会见基民盟主席默茨。
中方表达了对中德关系的重视、希望加强中德合作。
默茨也对华表态承诺:支持德中、欧中深化合作,愿为推动妥善解决欧中摩擦发挥建设性作用。
默茨的这番表态为中德关系定下了发展基调。
如果默茨能保持独立自主路线,真正言行一致,中德关系稳步发展是绝对能实现的。
随着大选结果出炉,更能证明中国预见的精准性。
此外,默茨本人虽然是第一次胜选并有可能执政,但在对华政策上他有过多次表态,延续了默克尔时期的“偏向合作,放下分歧”的对华政策。
过去他曾表示只要德国企业在华获得的好处能和中企在德国的好处一样,扩大合作是完全没问题的。
但前段时间为了彰显强硬,默茨同样“警告”德企,如果去中国投资未来遭到什么损失的话,别来求助政府。
可以看出默茨也并非外界盛传的一样“容易说话”,他和默克尔的执政风格是截然不同的。
那么中德、中欧的关系未来会如何?
22日结束外访活动的王毅外长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总结了:
此次欧洲之行感受到,欧洲对华政策趋于理性务实,希望了解中国所思所行,愿同中国加强交流合作。
“务实”也就意味着接下来他们将更多立足于实际出发,而非之前的价值观、去依赖化、人权和安全审查之类的空谈。
欧洲各国领导人对华态度也表明了他们在未来几年或准备和中方讨论更多的经济发展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其一是欧洲自身的困境,让他们几乎别无选择,只能扩大市场和合作方向。
欧洲几个大国最近几年问题频发,德国经历经济“倒退震荡”、总理被提前弹劾下台;
英国爆发了规模巨大的示威和罢工,导致保守党政府两年三个首相也救局无望;
法国眼看极右翼获胜,马克龙不得不和左派合作“救局”,他们想实现突破只能选择发展经济解决矛盾。
其二是特朗普政府上台,对欧洲再度下手“收割”。
原本欧盟很多国家都已经被拜登推动的对俄制裁、去依赖化、对乌援助等政策折腾了一番;
想要恢复经济又赶上特朗普关税大棒迎面一击,钢铁关税刚刚结束马上又要来汽车关税,还准备对欧盟特别加税。
其三就是美国对欧洲的“监管”力度会下降。
和拜登比起来,特朗普似乎并不在乎欧盟的外交方向,只要不和美国进行明面脱钩都能忍。
拜登政府过去套在欧盟脖子上的枷锁就是要求他们对华保持距离和日趋强硬,导致一些国家即使想和中国合作都无计可施。
标志性事件就是美国“劝”意大利退出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这甚至能到左右欧洲政策的程度。
但现在欧洲的局势就好了很多。
中国对欧洲持续发展外交,可以说“预见性”非常灵敏准确,知道欧盟和英国迟早要有这么一天。
上个月一直对华强硬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讲话格外引人关注。
她14次提及中国,表达了希望深化中欧关系的意愿,和之前动辄将“安全问题”挂在嘴边很不一样。
冯德莱恩还强调要借2025年中欧建交50周年的契机,与中国实现互利共赢。
加上英国首相斯塔默预计进行的访华行动,默茨胜选以及对华表态,都能证明过去几年欧洲疏远中国政策的彻底破产,现在是他们主动调转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