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其本意是座位或者用来放置东西的垫子,在长久的历史变迁之中,“座”逐渐变成了一种对人的尊称,比如座下、座前、座主。

不过说起“座”这个字在人身上的运用,大家最熟悉的还是抗日剧中对国民党军事长官的称呼,比如:“师座”、“团座”。



但是,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想要找到这一答案其实并不是很难,去查阅一些国民党老兵写下的回忆录或者去观看一下当年拍摄的一些纪录片,我们就会发现国民党士兵在称呼军事长官时其实用的都是“师长”、“团长”等称呼,根本没有“师座”、“团座”的叫法。

既然历史上的根本就没有“座”的这种叫法,那么这种错误认知是怎么出现的呢?

这里主要是来自于另外两个跟“座”有关的称呼,那就是“钧座”和“委座”。

首先来说“钧座”,这个词一般是用在书面文字当中的,旧时在写公文或者书信时,都会用“钧座”来称呼尊长。



比如胡适在《这一周》中写道:“况宥电既有不吝教诲之语,足见钧座有虚怀下问之心。”

廖仲恺在《辞财政部长职通电》中写道:“案奉钧座令,委仲恺 为财政部长。”

这里的“钧座”仅仅是一种尊称,而不是对某一个职位的称呼,不管是师长、旅长还是团长,只要是出于尊敬都可以使用“钧座”。

正是由于这一尊称的存在,很多老影视剧在演绎国民党干部互相称呼时就会使用“钧座”一词,由于当时字幕没有普及,导致观众们听成“军座”,最终令观众们误以为国民党军队都称呼军事长官为“座”,导致在如今的抗日剧中“师座”、“团座”等称呼泛滥成灾。

接下来我们来讲一讲“委座”,这个词是由蒋介石发明的。



1932年3月,国民党成立了军事委员会,蒋介石担任委员长,他也因此给自己发明了一个专属称呼,那就是“委座”。

蒋介石这个人出身微末,幼时读书也不是很认真,导致他没有养成文化人的那种谈吐与习惯。

后来他投身军旅,更是染上了军痞的习气。

当时的蒋介石只想做一个带兵打仗的将军,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未来自己会在权力斗争当中一步一步爬上国民党总裁的位置。

可是,历史就是这么的寸,当一身坏习气的蒋介石走上权力的巅峰后,他突然发现自己与身边的文化人有点格格不入。

为了能融入他所处的圈子,蒋介石也开始注重其自己的谈吐与修养。

只可惜,习惯这种东西是日积月累养成的,靠硬改是改不回来的。

虽然,他在之后进修了不少儒家典籍,也开始了文化人的做派,但是怎么看都是那么的假。

没法从本质上将自己改造过来,蒋介石就开始从称谓寻求改变,因此他从自己的职位出发,特地在“委”的后面加了一个“座”字,好让自己的身份看上显得尊贵,称呼起来也更加上档次。



只可惜,这样的伪装只不过是掩耳盗铃,自己骗自己而已。

称谓再高端,那也只不过是称谓,就像是二锅头兑白开水,你改名为“宫廷玉液酒”,别人一喝也能喝出来,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最终,历史也向我们证明,这些虚伪的东西都是没有用的,只有实力才是胜败的根本,也许对这一点,蒋介石这辈子都想不明白吧!

“委座”这个称谓虽然没有为蒋介石带来本质上的改变,但是却让不少人误以为国民党内部都是以“座”来称呼长官的,最终被影视创作者用到了抗日剧当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