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想想,这种商家大家真的敢随便买吗?脑袋瓜子净往歪门邪道上想,做人做生意没有底线。

以前还见过有个店名叫“叫了个鸡”,本能就在想这鸡不会吃出异味儿吧?



从法律上讲,难道叫“懂名猪生鲜店”真的有违反哪条法律法规吗?

犯不犯法等专家解答,但缺德是肯定的,并且缺心眼,你开店起这么个名明摆着不能长久,不赔才怪。



网友的亲身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我家门口有个海鲜店,开业初叫骚哥海鲜,后来改名超哥海鲜。不改不行啊,正经人谁去他家买?又不是独家买卖。



“懂名猪”现象

肇庆的街头,一家生鲜店的招牌异常显眼,红得刺眼,三大字“懂名猪”几乎和天气一样耀眼。

招牌下方那一抹格力的经典绿色波浪线,似乎在告诉路人:这不只是卖猪肉的地方,还是“董小姐同款”。



这不过是格力品牌最近一场“魔幻秀”的一幕。前几天,格力刚刚在珠海总部召开了一场战略发布会,宣布“董明珠健康家”的品牌新方向,雄心勃勃。

结果,没几天,全国各地竟然突然冒出上百家“懂名猪生鲜”,用的是直接拷贝“董明珠”名字的变种——聪明且不失直接的“懂名猪”。



看似荒诞不经的“懂名猪”,其实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商业操作。在法律条文的空隙里,这些“聪明人”注册了一个与格力完全不一样的商标,“董明珠”变成了“懂名猪”。

格力的广告费年年数十亿,这些山寨商家不用花费多少成本,只要蹭一下名字就能轻松引流,吸引大量眼球,实在是好得不能再好。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些商家都比起格力的正牌商标更像是在“撬门”赚钱,什么法律条文、侵权打击,一切都变得形同虚设。人家打的算盘啪啪作响,格力一方只得在一旁焦急。



真正讽刺的是,这场“懂名猪”事件,显然让格力成了滑稽剧的主角。一方面,格力用几十年的口碑树立起的品牌形象,不仅没有从这场“更名风暴”中受益,反而被这些山寨商家狠狠踩了一脚;

另一方面,格力的新战略发布会原本是意在为企业打开新的增长空间,可却在这一连串“懂名猪”的风波中,显得尴尬而无力。



文化的侵犯

在这一场闹剧中,不仅仅是名字被偷走,连同“格力”这两个字所代表的文化和价值也被悄无声息地窃取了。

每个商标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品牌故事,而这“懂名猪”商家的出现,根本没有任何品牌故事,只是为了蹭热度而已。它们借着“格力”响亮的名字,瞬间与“董小姐”的高大形象建立了虚假的关联,想通过这“猪肉”来捞一票。



但你会问,这算不算是法律漏洞?法律界的声音一度陷入沉默。对这些小商家而言,所谓的“商标侵权”似乎只是纸上谈兵。

在他们眼里,规矩的字眼远不如“快速赚钱”的实用性高。甚至他们可能早就明白:只要格力的名字还在,“懂名猪”就能让消费者产生联想效应,那么市场就能占据一席之地。



难道格力真的没有办法反击吗?答案是否定的,但在这场山寨战斗中,格力的每一步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品牌更名不一定是坏事,但一旦新的名字带来的关联性远不及原有品牌的影响力,后果则可能是灾难性的。格力变成“董明珠健康家”这一改变,并没有马上为品牌带来质的飞跃,反而似乎打破了它原本的“家电”优势,让消费者在品牌认同上产生了混淆。



与其急于与“懂名猪”对抗,不如让新品牌更多地与真正的产品价值相结合。

现在的“董明珠健康家”与格力本身的家电产品关联性“较弱”,消费者也无法轻易地从新品牌的名字中找到深刻的情感联系。这就像是曾经的大象突然转身成了一只兔子,尽管可爱,但缺少了曾经的力量感。



格力改名的真实意图

其实大多数人对“格力改名”的感受可能会有点纠结,既不理解,又好像能释怀。

格力为什么要改名叫“董明珠健康家”呢?格力商标都沿用了几十年了,深入民心,改个董明珠不是自取其辱,老百姓顺不过这口气!

本是知名品牌,这一改立感掉了几个档次。一个没有内涵,没有艺术气息的名,怎么就那么别扭,透着股夕阳西下的运势。



但是对兢兢业业的企业家上升到“人身攻击”就又走得太偏了,确实是过头。况且那些“商标小偷”出发点是为了自己牟利,也不是发自内心要当正义之士。

“雷碧”饮料横扫乡镇小卖部,2021年“康帅傅”红烧牛肉面堆满火车站。商标小偷们专挑国民度高的品牌下手。



一个已在市场深耕几十年的品牌,突然从“格力电器”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换成了一个带有创始人名字的“健康家”。让不少人困惑不已——

格力真需要董明珠这个名字来支撑自己的品牌吗?难道这不就是一场自我绑架吗?

然而,冷静下来仔细想想,品牌更名的背后也许远不止我们眼前的这个“名字改变”这么简单。格力,或者说董明珠,正在走一条与大多数企业家截然不同的路。



但问题在于,消费者对这个全新名字的接受度如何?就目前来看,“董明珠健康家”这个名字与格力原本的品牌形象实在是差距过大,难以直接形成统一感。

更何况,消费者对“健康”的概念本身就并不十分敏感,加上这一全新概念和传统家电业务的差异,格力是否能通过这个名字成功转型,还有待观察。



这场“名字的争夺战”

格力的这一系列名字与商标的变动,实际上揭示了一场看不见的文化较量。从最初的家电行业到如今的多元化战略,格力正试图在一个快速变动的市场环境中寻找到新的定位。

可在品牌扩张的道路上,单纯靠名字是不够的,必须注重内涵和情感的深度。格力在拼价格、拼技术、拼品牌的同时,也需要重新审视品牌背后的文化底蕴。



早在格力进入公众视野之初,这个品牌就凭借着高品质的家电产品树立了强大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在空调领域,格力一直保持着巨大的市场主导力。

数十年来,它在老百姓心中早已扎根,“格力”几乎成了空调的代名词。这个商标背后积累了无数的消费者信任和情感联系。

可是,为什么现在的董明珠选择要将自己的名字与品牌绑得更紧呢?



有一个原因不容忽视,那就是格力在品牌的跨越上遇到了瓶颈。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格力不再只是卖空调的单一品牌,而是希望打破原本的局限,拓展到健康、生活等多个领域。

健康产业这块,是董明珠本人的战略布局,也是她的长远目标所在。从“格力电器”到“董明珠健康家”,其实是在为整个品牌注入新的内涵和方向。




这不只是一个名字的改变,更是一场企业战略转型的前奏。

而它是否成功,取决于格力能否在新的业务领域中得到广泛的认同,能否成功塑造“健康家”这一全新的品牌形象,最终打破传统与创新之间的藩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