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山侧,留公河畔,一排排白墙灰砖的房屋整整齐齐,宽敞的村道贯通南北,家家户户门口干净整洁,垃圾入桶、落叶成堆,连村民家中仓库杂物都是整齐码放的。

走进福山区清洋街道西留公村,一幅乡村秀美画卷映入眼帘,令人心醉。曾经偏僻的小乡村,如何实现美丽蝶变?近日,记者走进了福山区清洋街道西留公村一探究竟。

“烦心路”变“顺心路”

让出行畅通无阻

“要想富,先修路。”西留公村党支部书记林道强上任第一件事,就盯上了村内那条狭窄不堪、坑洼不平的土路。

这条路把西留公村一分为二,是出村的必经之路。平时还能勉强通行,但一到下雨天,老百姓还没走出村就已经满身泥泞。林道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把全村主次干道和村居小路跑了个遍,和村“两委”干部连夜开会商议出修路计划,并在党员、村民代表大会上作了详细汇报,得到党员、村民代表们的一致赞成。

计划通过了,修路的钱从哪儿来却成了难题。为了凑齐修路的钱,4名村“两委”干部每天起早贪黑跑项目、找资金,甚至不惜从村隔壁工地找来不要的石头。村民们看到了村委的难处,在一次党员、村民代表大会上,大家纷纷表态:“修路是全村人的事,我们也得参与,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无条件支持!”4名村“两委”干部和20余名党员、村民自发组成了施工队,农活一忙完就往工地跑,天黑时点着灯接着干,村委委员林鹏干脆直接住在工地,就为了第二天早点开工。谁能想到,2条4公里的水泥路从动议到建成,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2015年至2017年,3年时间,村里又陆续投入百余万元,硬化土地4万余平方米,栽植各类花木3万余棵,实现村内土地“硬化+绿化”全覆盖,并对穿村而过的2000米河道进行高标准整治,在村道两旁修建排水设施,打造集防护型、生态型、灌溉型、景观型于一体的景观河道。与此同时,休闲广场、文化长廊、公共厕所等民生项目也陆续完工。“基础设施改善了,村集体收入也得有突破。”林道强组织村干部将村里的荒地整理出来,统一发包,为村集体赚到了“第一桶金”。自此,西留公村的集体经济如滚雪球般逐渐发展壮大,不到10年时间,年收入从700元增加到30万元。

“偏僻小村”变“和美村居”

让幸福触手可及

如今的西留公村,家庭和睦、互帮互助、扶弱济贫蔚然成风。

村西头山上的林玉良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家四代七口人挤在3间平房里,赶巧又遇到奇泉路公交场站建设,需要把房屋腾空,七口人安置到哪儿是个大难题。

林道强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拿出家里空置的一套老房,收拾妥当后让林玉良一家住下。

围绕提升服务质量,西留公村整合村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等服务资源,建立起“两委遍访日”“巾帼服务队”“村民互助团”等服务队伍和体系,结合环境整治、积雪清扫等工作,每年累计开展服务活动40余场,参与人次达500余人,涌现出一批“好公公”“好婆婆”“好媳妇”等文明群体,邻里友爱和乡风文明成了西留公村的“标配”。如今,每逢夏日的傍晚,在西留公村南舞台上,都有村民聚在一块跳广场舞、唠家常,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通过入细入微的改造提升,小村庄有了大变化,老百姓过得舒心、安心,百姓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人管人”变“制度管人”

让自治深入人心

老辈儿的西留公村,村民房前屋后多是猪圈和樱桃树,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和村民通行。为改变这种现状,林道强带领村“两委”干部和党员代表,打响了一场浩浩荡荡的“环境保卫战”。虽然是一件好事,但由于涉及户数较多,部分村民刚开始不理解、不支持,有的甚至情绪激动、发生口角。为保证环境整治的正常推进,林道强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探索建立“片区工作法”,将整个村按地域和村组划分为3个片区,3名村“两委”干部任“包片区干部”,各带一队工作小组,挨家挨户做工作,用了短短一个月时间,没花一分钱就清理了全村50多个猪圈、41个鸡窝、3000多棵樱桃树。

虽然环境保卫战已成为过去时,但“片区工作法”在西留公村却保留了下来,今天仍然发挥着作用。现在村民们遇到大事小情,第一时间就会联系包片区干部来协调处理。

林道强表示,从刚开始的“片区工作法”,到现在逐步建立起《西留公村村规民约》《卫生管理规定》等自治制度,西留公村在村庄制度化管理上一直在探索创新。近年来,村委又投入3万元,在村委东侧墙上开辟出一处10米长的村务公开栏,每个季度村里要干什么事,每个月村里花了多少钱,有哪些收入,全部都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

现在的西留公村,旧貌换新颜。一个偏僻的小村,以自治制度为抓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提升服务质量为路径,在党支部书记带领下,在村“两委”干部配合下,在全体党员和村民的支持下,探索出一条由“治”到“兴”的美丽蝶变之路。

记者 姜晓

通讯员 王庆瑞 摄影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