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带着积贫积弱、被殖民、落后挨打,老百姓生活水深火热的耻辱走入20世纪的。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因战乱、天灾等导致的饥荒屡有发生。摆脱贫困,是千百年来无数中国老百姓的普遍期望。



1949年7月,新中国成立前,欧美等国对中国贫困这一难题,曾有这样的看法:

“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

对于欧美国家唱衰新中国的声音,毛主席从现实出发,进行了针锋相对的驳斥,并充满信心地表示:

“我们相信革命能改变一切,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盛、生活优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国,不要很久就可以到来。”

新中国成立后,在毛主席主持下,通过了《土地改革法》,继续完成全国农村的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的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亿万农民群体在历经数千年剥削后,终于有了自己的土地,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终于被消灭。与此同时,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热情也空前高涨,这一年,我国的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了近50%。



虽然农民的生活有所改善,但面对劳动力、生产工具落后等现实条件的限制,想要继续扩大再生产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尤其难以抵抗天灾人祸的侵袭。

在这一背景下,毛主席又提出了走互助合作的道路,这个想法是基于当时一些农村出现的现实情况而产生的。

1952年夏秋之际,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互助合作的方式,毛主席对此高度重视和支持。1953年刚过了大年初一,毛主席便迫不及待离开北京,前往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农村的互助合作便是他此行关注的一个重点。

在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程中,一个名叫王国藩的农民进入了毛主席的视野,由他组织创办的“王国藩合作社”得到了毛主席的积极支持。

王国藩出生于1919年,早年在家乡劳动务农,后因战乱和地主剥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投入到革命运动中,并在1941年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



1952年10月的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位于遵化县长峪山麓西铺村的一户人家里,还亮着一盏油灯。此时,23户贫农正在开会讨论成立初级社,大家一致推举王国藩担任合作社主任,因此也把这个合作社称为“王国藩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之初,只有23户贫民,除了230亩贫瘠的土地外,他们没有钱、没有种子,农具紧缺,就连仅有的一头驴都是和社外的群众合养的,只有四分之三的使用权,因此也被叫作“三条驴腿”。他们一度被人看不起,笑称他们是:

“一帮吃救济粮、领救济寒衣的‘穷棒子’凑到一块儿了,早晚得穷散了。”

当地把穷人称作“穷棒子”,有贬低、看不起的含义。他们的合作社也被称作“穷棒子社”。西铺村是当地有名的穷山村,村里经常有人家一年四季都在饿肚子,更有人家穷到连衣服都穿不起,甚至全家就只有条裤子,谁出门谁穿。

为了改变贫困的面貌,王国藩带领全体社员自力更生,在寒冬季节,仍然带着大家一起进到深山里打火柴卖钱,终于为合作社买回了种子、牲畜、农具等耕作所需的东西。

在一年的努力劳动下,“穷棒子社”终于干出了一番名堂,打下的粮食比单干户多了整整三倍。他们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摆脱了“穷棒子”的称呼。



在这一过程中,王国藩可谓付出了无数心血,他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合作社上,带领社员打破冬闲的习惯,继续想办法劳动赚钱。“王国藩合作社”的名气越来越响,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此后,随着合作社逐渐步入高潮,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加入其中,王国藩也一步步得到了提拔。

“穷棒子社”的情况传到中央后,毛主席高兴不已,将该社称赞为“整个国家的形象。”

1957年2月,王国藩在出席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大会时,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亲切同他握手交谈,毫不吝啬地把他赞为“建设共和国的功臣”。王国藩在此后也逐渐步入政坛,并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关注和支持。这成为了王国藩一生最难忘的经历,也是激励他一生努力奋斗的重要动力。

1966年4月29日,周总理、陈毅陪同阿尔巴尼亚部长来到西铺村视察。王国藩全程陪同,并向他们仔细介绍起了“穷棒子社”的成立、发展等相关情况。

当天,年近七旬的周总理一路奔波,不曾休息过。陪同的工作人员便打算同当地领导商量把午饭安排得好一些。

但周总理却一再强调“午饭标准一定要和当地群众一样”。最终,工作人员只好作罢。吃饭时间,周总理还叫来了当地的几个农民一起边吃边聊。



1969年,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170名中央委员,其中 便有王国藩的身影。在之后的第十、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王国藩同样名列其中。连续三届被选为中央委员。

身份的变化并没有让王国藩改变生活俭朴的习惯,他拒绝有关部门为自家安排的更好的房子,而是一直住在西铺村自家破旧的屋子里。直到1995年,因为家里房子破旧得住不下去,家里人才重新翻盖了一次。但房屋内的摆设,一如从前。

1978年,王国藩被免去一切职务回到了家乡务农,从“叱咤全国”的风云人物再次回归农村生活,王国藩在褪去身上的种种光环后,依然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一变化。

因为突如其来的变化,曾经闻名全国的西铺村也一度成为了很多人不敢涉足的禁区。实际上,王国藩在国家高层和社会上都颇有影响力,但遗憾的是,地方领导出于慎重考虑,没有敢利用这一资源。这也是王国藩的遗憾,是他无法继续推动地方发展的遗憾。

王国藩一生清贫,虽位至中央,依然不改农民本色,生活俭朴,还经常教育后代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2005年7月30日,王国藩病逝,走完了自己的一生。2011年12月,西铺村有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在看到王国藩的照片时,不禁感叹道:

“像王国藩那样的干部,现在再也找不到了。”

这句话虽然不够全面,但却表现出了当地村民对王国藩的认可和怀念。而自己带头吃苦也是王国藩能够“创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法宝。

参考资料: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湘潮》2020年第6期、《党史博采》、中国青年网、唐山劳动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