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生是基层卫生健康的“守门人”,也是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群体,“加强全科医师儿科患者诊疗能力”等关于全科医生培养的提案得到及时答复,“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培训”更是被写入了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乘着这样的时代东风,全科医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发展底气更足。


山区多、农村人口多的贵州省,更加渴求高素质的全科医生。近年来,贵州省将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作为加强农村地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锻造了一支业务精湛、信念坚定的基层医疗卫生后备军。截至目前,贵州省已毕业的定向医学生中,已有近100名先后担任乡镇卫生院院长或副院长等职务。

小田医生要当副院长了

28岁的田啊玲,出生于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朗溪镇。最近,她刚接受了作为印江县乡镇卫生院副院长的任命考核。如果考核通过,她就要当副院长了。这距她正式参加工作仅半年时间。

2016年,田啊玲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被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招生政策吸引,“免费上大学,毕业之后就能有带编工作,工作离家近”的“铁饭碗”促使她选择了遵义医科大学全科医学系。

然而入学后,她明显感觉到自己作为一名全科医学生与其他临床学科学生之间的落差。“临床学科的同学毕业后能去县级医院,而我可能只能留在农村。”田啊玲坦言,当时她质疑过自己的选择。

大二暑期的一次实践改变了她的想法。那年,她到镇卫生院实习,才真正明白国家下大力气培养全科医生的深意。

“当时,镇卫生院仅有5名医务人员,几乎不开展临床诊疗工作,主要开展公共卫生工作。村民宁愿去小诊所看病,也不愿意来镇卫生院。”田啊玲回忆,那年她在调研时,发现当地有不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医疗卫生条件更显窘迫。从那时起,一名全科医生的使命感在她的心底激荡。

大学毕业后,田啊玲被定向分配到距离县城80多公里的杨柳镇卫生院,成为一名全科医生。然后,田啊玲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完成三年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回到杨柳镇卫生院参与临床工作。

刚参加工作时,有村民不愿找田啊玲看病,质疑说:“年纪小,能看好病?”田啊玲并不气馁,而是找机会跟村民拉家常,在接诊时耐心地用浅显易懂的话语为村民科普疾病防治知识。越来越多的患者从而认识了温柔的小田医生。

真正让田啊玲收获村民“芳心”的是她扎实靠谱的医术。前不久,年近80岁的郜爷爷被紧急送到杨柳镇卫生院。此前,郜爷爷刚在县里的医院确诊冠心病并接受住院治疗,没想到回家几天后又因感冒加重了心衰症状。被送到镇卫生院时,郜爷爷呼吸急促、难以平躺,并出现肺部感染,指脉氧极低。考虑到老人有出现呼吸衰竭的可能,田啊玲初步处理后建议将其送往县里医院进一步治疗,但是郜爷爷不抱希望地说:“我年纪大了,不想离开家太远,能治成什么样就什么样吧。”在田啊玲的全力治疗下,郜爷爷第二天晚上就能平躺休息,住院12天后康复回家。

此后,到镇卫生院点名找田啊玲看病的人更多了。田啊玲笑着说,那时感到自己是有用之才。田啊玲还推动镇卫生院补上了皮肤科、妇科诊疗的短板,让村民在家门口能解决更多健康问题。

培养“既全又专”的队伍

田啊玲等青年医生在短时间内便能独当一面,成为镇卫生院的中流砥柱,这离不开遵义医科大学全科医学院“5+3”全科医生培养体系的支撑。

为了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的全科医生,遵义医科大学全科医学院院长、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肖雪规划出一条本科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衔接的培养路径。她说,大学本科五年是播种全科医学理念的关键时期,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并认同全科医学的价值;而住培阶段则是实践锻炼的黄金时期,须让学员在实践中茁壮成长,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全科医生。

“医患沟通与人文关怀,对于全科医生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灵魂课程。”肖雪认为,具备人文素养的医生,在与患者沟通时能更加得心应手,更容易赢得患者的信任。因此,在传授全科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她特别注重人文教育,将医患沟通课程贯穿于大学第三年至第五年的教育阶段,并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通过长征精神“十个一工程”、大学生的实践教育、参观中医馆、大型义诊等活动,坚定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信念。

种子的成长,离不开爱的浇灌。遵义医科大学创新性地提出“医教、校地、家校”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全方位呵护全科医学生成长。肖雪介绍,通过“医教协同”,学校联合多家医疗机构构建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习中掌握基层常见病诊疗与公共卫生服务技能;通过“校地协同”,学校与地方政府及医疗机构合作,实施“县域招生、属地就业”政策,确保学生与基层实现“双向奔赴”,增强学生扎根基层的稳定性;通过“家校协同”,学校定期家访、提供困难资助、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增强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肖雪感受到了来自人文教育的“穿透力”。她看到更多学生开始发自内心地想要做一名为老百姓看好病的全科医生。

在肖雪看来,住培是全科医学生走向临床的关键阶段,要勇于放手,让全科医学生在实践中锤炼自我。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对住培学员采取分层递进的培训方式,从全程盯紧到放手不放眼,再到大胆放手放眼,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最终实现可独立管理患者和制定诊疗方案的目标。

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需求出发,肖雪还在全科基础上做加法。她围绕慢性病管理、传染病管理、抗菌药物使用等基层常见问题开展专题培训,让住培学员更系统、更扎实地掌握相关知识;结合基层需求发展培养住培学员的特定专长,如康复护理、急诊处理等,让他们在选修轮转阶段自愿选择方向,培养“既全又专”的全科队伍。

给编制给待遇留住人

近年来,肖雪明显感觉到全科医生的职业认同感更强了。“全科医学生招生分数一年比一年高,从生源可以看出,更多学生在报考时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选择。”肖雪说,遵义医科大学招收的2024级全科医学生的高考分数最高达到600多分,这个分数在当地足以报考“985”大学。在10年前,全科医学专业的录取分数比临床一流专业低至少50分,如今基本可以与一流专业分数持平。

这种变化离不开贵州省不断加大对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与提供的“真金白银”的支持。近年来,贵州省通过分县招生、提前约定定向就业等措施,确保订单定向医学生“招得上来”;通过提供编制、提高待遇等措施,确保他们能真正“留下来”,扎根基层。

贵州省卫生健康委相关工作人员说,该省定向医学生在参加住培期间享受乡镇卫生院事业编制人员待遇,人均月收入可达4000元以上。对经住培合格到基层服务的全科医生,地方政府在现有工资待遇基础上再给予一定补助。同时,绩效分配也向全科医生倾斜。相关政策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业务收支结余部分提取不低于50%的数额用于核定单位超额绩效工资,纳入奖励性绩效进行分配,其中内部绩效按不低于在编在岗人员基本工资的10%核定全科医生岗位津贴。此外,贵州省还为所有定向医学毕业生预留编制,为他们开通“绿色通道”,经县级卫生健康等行政部门考察后直接纳入编制和岗位管理。

截至目前,贵州省已培养5987名定向医学生,平均每个乡镇达4.37人。已毕业的4770名定向医学生全部到乡镇卫生院报到履约,实现100%履约服务、100%编制管理、100%落实待遇。

2025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肖雪期待,政府和社会各界能更加重视全科医生培养,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健全培养体系,提高全科医生待遇和拓宽职业发展空间,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基层医疗事业,兜好分级诊疗体系的网底。


文:健康报记者 吴倩

编辑:李诗尧

校对:马杨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10Q5RJID】获取授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