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新平路小学2202班别开生面的美术课。
南宁市第一中学五象校区师生在南宁孔庙博物馆举行成人礼。
南宁市民族大道东段小学“致美工作室”交流会现场。
青铜编钟在校园传出悠扬的古乐,执毛笔描京剧脸谱,穿上古装举办传统成人礼,法治宣传走进校园……开学第一周,南宁市各中小学活力满满,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同学们的课堂“动”起来,“活”起来。
南宁市民族大道东段小学:
普特融合育人 为特需儿童打造“成长绿洲”
2月21日,南宁市民族大道东段小学举办“致美工作室”特需儿童随班就读经验交流会,邀请来自自治区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南宁市和青秀区残疾人联合会的专家领导到场,共同探索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校长罗莹以“让‘成功+’融合教育成为生命成长的绿洲”为主题,全方位介绍了学校在融合教育领域的探索历程。她介绍,该校以特需儿童和普通儿童“融爱同行”构建了“成功+”普特融合育人模式。同时,着力建设“教联体”协同育人共同体,为特需儿童打造“成长的绿洲”,促进融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班主任经验分享环节中,王佳等10名班主任的实践案例彰显了该校融合教育的深层价值,他们针对自闭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特需学生,运用科学视角解构行为。会后,与会专家现场指导资源教室建设,进一步了解学校在随班就读和特殊教育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南宁市青秀区长堽小学:
把“文物”请进校园 一起聆听悠扬古乐
2月24日上午8时,南宁市青秀区长堽小学古乐悠扬,广西民族博物馆的老师们带着“小编钟”走进南宁市青秀区长堽小学,开展一场以“钟磬和鸣 华夏正声”为主题的非遗知识宣教活动。
活动伊始,该校校长熊海以《让千年编钟敲响文化自信》为题,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国十大国宝级文物以及位列其中、赫赫有名的曾侯乙编钟。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活动,多到博物馆学习参观,感受编钟这一传统文化带来的美与乐。广西民族博物馆讲解员郑雅元对台上展示的曾侯乙编钟和青铜鼓复制品做了详细的介绍,并现场敲击了青铜编钟和青铜鼓。清脆古老的声音在长堽小学校园回荡,余音绕梁,师生们陶醉其中。活动还设置了提问环节,孩子们积极回答,现场气氛热烈高涨,表现出对我国古老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追求。
南宁市新平路小学:
行走在“紫禁城”里的美术课
2月17日下午,南宁市新平路小学2202班全体师生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学习之旅。他们将美术课堂搬到五象湖公园的“紫禁城里过大年”文化特展现场,沉浸式体验传统技艺。
当天下午3时,师生们走进活动现场。故宫红墙元素的展区内,学生们化身“文化探险家”:执毛笔为京剧脸谱描摹忠奸善恶,用宣纸拓印青铜纹样解码历史密码……最具本土特色的壮锦织机前,经纬线在木梭穿梭间渐成图案。美术老师黄译萱表示:“这不仅是美术实践,更是通过‘手脑联动’建立文化认同的过程。”据介绍,此次校外实践活动,是该校“班本课程创新计划”的重要体现。学校鼓励各班开发特色班本课程,力求让学生通过体验、合作探究,建立知识与世界、与自我的联系,2202班构建的“认知—体验—创造”三级非遗课程体系已初见成效。副校长邱晖表示,此次活动不仅让学生与非遗亲密接触,更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南宁市大学东路小学:
法治教育第一课 携手构筑平安校园
2月19日下午,南宁市大学东路小学邀请了法治副校长——西大派出所教导员韦少青警官开展了一场主题为“防诈骗防欺凌”的开学第一课法治安全教育活动。
“同学们,你们平时会用手机玩游戏吗?如果游戏好友突然要送你皮肤,但需要扫码验证,你会怎么做?”活动中,韦警官首先以熟悉的网络游戏为切入点,通过情景问答的方式引导大家思考。这一贴近生活的问题迅速引发了同学们的兴趣。韦警官结合近期高发的“免费皮肤诈骗”等真实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露刷单返利、虚假购物等常见诈骗陷阱,帮助大家识别骗局,增强防范意识。随后,韦警官重点讲解了“防校园欺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相关内容。他通过案例分析,向同学们普及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危害以及应对方法。
南宁市中尧路小学:
反欺凌公益课 引导学生勇敢说“不”
2月21日下午,南宁市兴宁区应急管理协会联合南宁市中尧路小学举办了一场校园反欺凌公益课。
课堂上,覃桂学教官通过案例分享和互动讨论,详细讲解了“什么是欺凌”“怎样预防欺凌”,引导学生要敢于向校园暴力说“不”,不做校园欺凌受害者,不做欺凌者,不做附和者和旁观者,要学会正确处理同学间的关系。随后,律师农丽贤给同学们讲述了相关的法律知识。此次公益课,不但提高了同学们对校园欺凌的认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同时也为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构建安全校园环境助力。(记者刘明艳、杨丹丹、周志英、佟镝 通讯员赵奇玉、林国奕、卢晓琳、张国园、张洪华 图片均为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