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卤成霜,晒浪为雪,层层叠叠映盐晶;舟楫穿行,橹声欸乃,浩浩荡荡越千年。

在江苏省盐城市,一座银白色晶体般的建筑绽耀于串场河畔,宛如散落的盐晶与千年古堤范公堤遥相辉映。这里,是中国唯一以海盐历史文明为主题的“国字号”专题博物馆——中国海盐博物馆。作为盐城文化地标,它不仅承载着“煮海为盐”的千年智慧,更以现代视角诠释着盐与文明的深度联结。



“外有气象万千,内含乾坤无限。”

博物馆建筑本身即是一件艺术品。其外观由银白色正六面盐结晶体造型点缀,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大师程泰宁操刀设计,以简约流畅的线条呼应海盐文化的纯粹与永恒。这一设计不仅斩获中国建筑界最高荣誉“梁思成奖”,更成为盐城“因盐立城”精神的具象表达。

馆内展陈设计更是匠心独运。步入馆内,纯白的主色调与光影交织,仿佛置身于盐的晶莹浸润。其基本陈列《海盐华章》犹如展开的时光卷轴,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制煎盐器具到全息投影复原的范公堤工程,四千年制盐技艺演进脉络清晰可循。

“炼盐凝晶去腐宰,辟尘护宝驻流光。”

跟随专业而热情的讲解员逐览馆内,倾听每一件文物诉说的历史,感受盐文化脉搏的跳动。四大篇章中《引海制盐》重现了古人从“煮海”到“晒盐”的技术革新;《行盐四方》通过运盐牛车、纲盐执照等文物,解码古代盐运的繁盛网络;《盐政春秋》揭示盐税对国家经济的命脉作用;《海盐兴城》则诉说盐业如何孕育盐城的城市基因。专题厅《煮海之歌》以沉浸式场景复原古代盐工劳作场景,而《环海盐趣》则串联全球盐业文化,展现人类与盐共生的多元图景。古老的制盐工具、详尽的盐运地图、泛黄的盐税票据……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的注脚,每一次驻足都是穿越时空的对话。

作为全国唯一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海盐专题博物馆,这里珍藏着世界罕见的盐业文物序列。汉代牢盆、宋代刮泥淋卤工具、明清盐引凭证构成完整证据链,印证着《天工开物》“凡盐产最不一,海、池、井、土、崖、砂石,略分六种”的记载。特别设立的陆秀夫史料展,通过宋末丞相家族世谱与崖山海战场景复原,将“负帝蹈海”的悲壮史诗与盐城地域文化深刻勾连。重达2吨的唐宋整块盘铁静默述说着“晨烧暮烁堆积高”的制盐智慧,明代纲盐执照上的朱红官印见证着“天下之赋,盐利居半”的经济传奇,民国石权上的刻度更将古代盐政管理的缜密体系凝固成永恒。古代盐民烈日下熬卤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盐运舟楫穿行的欸乃橹声似正悠悠传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盐韵新生,让万帧盐迹在云端重塑。让馆中不乏新奇有趣的多媒体互动,让盐文化以更鲜活的姿态给游客带来全新体验。在智能导览系统的指引下,观众可循着盐运古道数字地图,重走串场河上“帆影不绝”的漕运盛景。4D影院里,海潮拍岸声中,范仲淹率众修筑捍海堰的浩大工程扑面而来,恰如《宋史·河渠志》所述“通、泰、海州皆滨海,田斥卤,范仲淹筑堰阻水,民获耕种之利”。专题展厅内,泛黄的《两淮盐法志》手抄本与数字化盐商图谱交相辉映,揭示着盐业专卖制度如何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格局。当暮色降临,建筑外立面的光影艺术将盐晶造型幻化为流动的银河,仿佛《淮南子》“夙沙氏煮海为盐”的神话在现代时空中重现。

活化传承,让千年盐史在指尖流转。在这里,文化遗产不再是橱窗中的静默符号,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互动对话。步入“盐趣工坊”,游客可化身“当代盐工”,在传承者的指导下,用天然盐粒与模具制作“盐雕盲盒”。指尖摩挲间,丹顶鹤振翅、麋鹿回眸、枯枝牡丹绽放——这些镌刻着盐城生态密码的符号,随着盐晶的凝结逐渐显形,让文化遗产化作可捧于掌心的城市记忆。在“煮海为盐”体验区,游客可亲手舀起卤水,在复刻的宋代盐田中体验“淋卤煎盐”,观察卤水在柴火炙烤下翻涌成雪花盐的过程;亦可透过显微镜,见证现代真空制盐技术中盐晶的几何生长。每逢节气与传统节日,馆内都要举办如“清明探春”“盐闻轶事课堂”等活动,以非遗剪纸、古法拓印等技艺,编织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之网。

点点盐花,于日常三餐中调萃生活的百般滋味;颗颗盐粒,于历史长卷里绘就经济的繁荣脉络;悠悠盐韵,于文化传承中凝聚民族的精神风骨。这里,是浸润千年盐卤的百河之城;这里,是承载两淮盐韵的盐晶殿堂。在这里,每一粒盐都是时间的琥珀,每一件器物都是文明的坐标。它提醒着我们:盐,曾是维系生命的必需,更是照亮文明的炬火——而这炬火,正在盐城的大地上,续写着新的传奇。

高蓉 查袁青

(作者单位: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