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上午,全市2025年春季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举行。当日,351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额达到1114.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90亿元,成为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后劲所在。
以有效投资优供给、稳增长。细数这些开工项目,涵盖重点产业、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多个领域。
东方电气山东重装产业大基地项目正式开工。威海日报记者 朱春晓 摄
在威海推进会的主会场,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山东重装产业大基地项目正式开工。项目总投资32亿元,建筑面积达12.6万平方米,主要从事核电凝汽器、低温加热器等核电及风电关键设备的研发、生产和装配,将填补省内核电装备制造产业空白。“达产后将实现年产值25亿元,利税3.5亿元,成为全国核电产业重要生产基地。”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
优质项目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技术突破上。该项目的周边,还坐落着豪迈重大海洋工程装备、海力大兆瓦风电装备制造、中天海风电缆制造等一批重点项目。它们的“抱团”发展,将进一步放大产业集聚效应,共同打造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集聚的“强磁场”。
向“海”图强。目前,环翠区远遥国家海洋综合实验平台创新基础设施项目(一期)已开工,将建设海洋装备检验检测中心、科研孵化中心等,建成后可为涉海装备类的科研院所、企业、信息化数据处理公司提供载体保障,打造创新创业新平台。
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风口”,我市正加紧推进低空经济、新能源新材料、海工装备、AI算力等前沿产业。当日,一批高精尖项目也随着春光启动,带动全市产业向“新”而兴。
位于高区的威海新光电碳制品有限公司,今年以扩产项目追寻新机遇,将建设新型智能化数字化工厂,预计5月底主体封顶,10月底试生产。全部达产后,将年产电刷4.5亿支,各类刷架总成及组件2400万套。除了新光电碳项目外,高区今年还着力打造低空装备产业园项目,目前已有3个头部上市企业落地,计划3月份全面开工。
在临港区碳纤维产业园民用复材区,威海庚鑫复合材料科技房车用碳纤维复合壳体生产项目也吹响建设“冲锋号”。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将新上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线。“选取碳纤维材料为车身,不仅抗变形,整车还减重近3成。”该企业工作人员介绍,前不久,企业刚完成全国首创的六面一体方舱样品,产品预计5月份量产。
随着一个个项目的开工建设,威海越来越强劲的发展“潜力”正在显现。在文登区,金钰新材料产业园项目依托天润先进材料研究院的技术支撑,从事液态电渣浇铸复合轧辊制造与再制造,一期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20亿元;在荣成,浦林成山非公路轮胎、康派斯智慧房车产业园等64个项目开工建设,涉及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海洋食品、新型能源等各个领域,涵盖一二三产全链条;在综保区,北京克林泰尔环保炭黑项目开工,成为区内首个5G智能工厂项目,达产后年可生产2万吨轮胎环保裂解炭黑,助力综保区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绿色低碳园区。
“围绕2025年全区重点项目清单,我们全面推进落实土地、资金等开复工要素保障,助力山高储能、诚信达仪表等一季度项目全部实现‘拿地即开工’。”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天开工的37个项目中,将有23个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
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着项目转、工作盯着项目干,今年我市建立起项目建设全过程闭环服务机制,通过“项目管家”精准对接,实现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前置,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