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解放军进行首次大授衔,关于授衔的名单是经历过多次研究和斟酌才敲定的,客观评定一千多名高级将领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不过,对于彭德怀元帅提交的大将候选人名单,毛主席看完之后,将其中五个人的名字划去,剩下了如今所熟知的十大将。
那这五个人究竟是谁呢?他们为什么没能授予大将军衔?
大授衔
在明确于1955年实行军衔制后,由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总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还有赖传珠,谭政等人负责首次大授军衔的评定以及其他工作。
上将以上人选是由中央军委提名的,上将以下,包括校级人选是由军队各大单位上报,经过审定,批准,最后再由中央军委定夺。
1955年1月,彭德怀主持了一次座谈会,对高级将领的军衔评定进行了第一次集中审议,会议上大家畅所欲言,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会后,彭德怀与罗荣桓联名向毛主席提交了一份《关于元帅、大将、上将问题的报告》,大家对于元帅的评定达成了一致,但报告上关于大将的候选名单是15人。
除了后来人们熟知的“十大将”,还有张宗逊、宋任穷、萧克、王震、周纯全五人,只不过,后来成为大将的许光达仅排在12位,排在他前面的是张宗逊、宋任穷。
但经过多次调整,讨论之后,最后采用的是十人方案,张宗逊等五人并未评上大将,从名单中划掉了,反倒是排在12位的许光达被授予大将军衔。
那为何毛主席和中央军委认为五人不能授予大将军衔呢?
军衔的评定考量的多方面的,主要依据之一是现任职务和评级,还要考虑到经历和历史贡献,太注重现任职务的话,那徐海东和张云逸极有可能落选。
当时徐海东正在休养,没有在军队任职,但他被授予大将是实至名归的,战争年代英勇善战多次负伤,与刘志丹一起巩固了陕甘根据地,给了中央红军五千块,结了燃眉之急,被毛主席赞誉“对中国革命有大功”。
而张云逸在1955年授衔之前,已经退了下来,因病长期休养了一段时间,但他的资历深厚,其革命经历,除了朱德元帅之外,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人。
除此之外,张云逸在红军长征时期一直在中枢机关工作,负责组织协调,先遣探路,侦察敌情等方面,在新四军的职务也是高于粟裕的,军中地位很高,授予大将也是应该的。
其他五人
而张宗逊当时是副总参谋长,萧克是国防副部长,二人不仅现任职务也高,解放战争时期也是一级军区的副司令员,都是强有力的人选,为何会落选呢?
张宗逊是黄埔毕业生,追随毛主席参加了秋收起义,在很长的时间里与毛主席如影随形,二人一起行军打仗,住宿也在一起,深得毛主席的信任。
抗战时期,他担任358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他出任一野副司令员,成为彭德怀元帅的副手,从资历和职务来看,张宗逊是符合大将标准的。
但他在大同-集宁战役中失利,其产生的影响是重大且深远的,导致晋察冀地区在大半年的时间里都处于被动地位,这或多或少对指挥官张宗逊有影响。
另外,评定还需要其他因素综合考量和平衡,张宗逊是标准的中央红军出身,而许光达的资历和职务并不是很高,但他是红二方面军的代表人物。
我军首次授衔参考了苏联经验,许光达作为首任装甲司令员,与苏联同职务相比,其军衔也应该是大将,这或许也是许光达成为大将的另一个原因。
也正因如此,许光达在得知自己被授予大将军衔时,急忙给毛主席写信,请求降低军衔,授予其他人大将军衔,只是未能得到批准,一时间传为佳话。
萧克是资历也值得说道,还有“粟裕镇大将,萧克镇上将”的说法,他曾任红二副总指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务,作为大将的王树声就曾是红四副总指挥。
萧克在抗战时期是副师长,但他性格耿直,与历任军事主管相处的并不太好,而且在抗战,解放战争时期与其他人相比,战绩并不突出,后来还去创办军政大学。
宋任穷与张宗逊一样参加了秋收起义,追随毛主席上了井冈山,他还担任过军委干部团的政委,要知道当时任团长是陈赓大将,52年被评定为正兵团级,完全是符合大将条件的。
可宋任穷主要从事政治方面的工作,这一点与谭政高度重合,经过综合考虑和多方比较,谭政显得更为合适,那宋任穷只能非常遗憾的授予上将了。
周纯全将军担任过红四政治部主任,其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但红军抵达陕北之后,他进入了抗日军政大学,主要从事的教育方面的工作,培养了大量的革命人才。
抗战胜利之后,他来到了东北负责后方支援,有力的保证的部队的后勤补给,为东北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因长期从事后勤工作,慎重考虑之后还是授予上将。
王震将军落选主要是代表性问题,他曾任红6军团的政委,是贺龙元帅老部下,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与之相比的话,还是出身红二军团的许光达更合适。
不过,王震将军后来经略新疆,为新疆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人们永远怀念。
您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