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版的‘哪吒’,别有一番浓郁中国风!”当国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一次次刷新票房新高时,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员、00后的梁少华,在网络平台上展示了自己剪制的“哪吒”,收获众多点赞。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主人公们的形象为蓝本,梁少华结合传统剪纸技艺,将银幕上勇敢无畏的哪吒、风度翩翩的敖丙等人物“定格”在了纸面之上,让传统与潮流融合一处。
“看完电影,我就坐不住了”
2月23日,梁少华在工作间中,他左手扶纸,右手执剪,翻折、穿行、游刃,随着纸屑片片掉落,一张单纯的红纸,渐渐在各种镂空中有了人物的轮廓,似乎也有了生命。
“其实从2019年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火爆开始,我就开始尝试剪剪纸版的‘哪吒’了。”梁少华说着,向记者展示自己剪的“哪吒”作品,“《哪吒》系列电影,与传统非遗一样,都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作为一名关注传统文化,长期从事剪纸艺术的年轻人,看完电影,我就坐不住了,萌生了将非遗剪纸与热门的哪吒形象相结合的想法。”
黑眼圈、丸子头、有点“坏坏的”标志性表情……梁少华剪刀下的“哪吒”,在技法层面保留传统剪纸的韵味,同时借鉴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技巧,增添了更多立体感,生动却也不简单——比如人物的根根发丝,都细致分明。
梁少华告诉记者,动漫题材与传统剪纸题材不同,要抓住人物神态是关键。“比如哪吒那不羁的眼神、倔强的嘴角,都展现出独特的个性。为了准确捕捉这些神态,我反复观看电影,研究哪吒的表情和动作。同时,细节的刻画也至关重要。哪吒的头发是我的重点关注‘对象’,如何剪出头发的走向和层次感,成为了一大难点。起初的一稿就失败了,在尝试了多种剪法,不断调整和改进后,最终完成了从最初的生硬到后来的自然流畅。”
除了头发,在剪纸艺术中,如何处理好动漫人物的整体形象也有讲究。因为剪纸是一种二维的艺术形式,要在平面上展现出人物的立体感和动态感,就需要巧妙地运用线条和形状。梁少华告诉记者,自己因此在构图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思考如何通过剪纸语言表现哪吒的灵动、敖丙的朗逸。
让传统剪纸变得更潮流一些
当剪纸遇上动漫,青年一代“守艺人”的敏锐,让传统非遗有了更加生动的面貌。梁少华将自己的“哪吒”系列剪纸作品在网络平台发布后,收获了很多人的喜爱,给他留言点赞。“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潜力”,梁少华认为,每一个时代的剪纸作品,记录的都是当下人们的生活、喜好,“近年来的传统文化热,正反映了国人对民族文化根源的追寻。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加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事实上,“哪吒”之外,这些年梁少华还剪制了许多“动漫”剪纸。如“冰墩墩”剪纸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当下生活,赋予剪纸艺术以新的活力,也陪着梁少华在非遗宣讲活动中,带给更多人传统剪纸的潮流一面。
梁少华认为,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传统文化离不开创新和转化,“《哪吒》系列电影的成功,正是因为它在传统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融入了现代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传统文化以一种新的形式走进人们的视野,用新的视角、新的手法,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其中。”
文/孙欢(西安晚报)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