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哪吒2》在香港上映的首个周末,捷报频传。 上映不到3天,累计票房已突破1500万港元!终于等到《哪吒2》在香港上映,香港同胞的观影热情高涨,全港影院人满为患。
然而,另一边的内地市场却逐渐降温。《哪吒2》内地上映第27天,当天票房仅7447万,这是首次工作日票房未能破亿,连续26天单日票房破亿的纪录就此终止。
由于单日票房未达猫眼预测的8722万,总票房预测再次下调,从151.2亿降至146.39亿,一夜之间蒸发了5亿。
香港与内地的票房表现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从预测的最高值160亿到如今的146亿,《哪吒2》是否已经显露出颓势?
非也!
上映不到一个月,《哪吒2》的世界影史票房排名已经攀升至第8名,拿下第7名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哪吒2》在香港上映首日即打破两项纪录:单日预售票房突破500万港元,创下内地动画电影的新高;周末场均人次达117人,远超同期好莱坞大片《沙丘2》的89人。
香港影评人协会指出,这种观影热潮不仅源于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当年在港取得的3800万港元票房所积累的口碑,也反映了港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需求。
别小看香港这个人口少、市场不大的地区,700万人的票仓不容小觑。 最重要的是,通过这部电影,能让香港人进一步加强对内地的文化了解和文化认同,加深他们对祖国的文化归属感。这种意义远比票房数字更重要。
《哪吒2》拔高了对电影票房期待,习惯了势如破竹。
因此,当它回归正常的票房水准时,会给人一种颓势尽显的感觉。
票房预测的理性回归
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自2月15日起,《哪吒2》的票房预测经历了三次重大调整。从初始的160亿调整至146亿,误差率较2019年《哪吒1》降低至5%以内,这反映了中国电影数据分析的成熟。
当我们将视角从票房数字转向文化影响时,会发现《哪吒2》正在创造比商业成功更珍贵的价值。
这部现象级电影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哪吒经济学”,哪吒衍生品带动了千亿级经济的发展。蒙牛定制广告播放量达2.1亿次,带动联名产品销售额超500万;荣耀手机线下销量暴增4倍,证明了动画IP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当《哪吒2》在北美AMC院线创下326万美元票房时,其引发的不仅是市场震动。
影片中“山河社稷图”的二维水墨战斗场景,被《纽约客》称为“东方美学的降维打击”;“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台词英译“I am the master of my destiny”,在推特上收获了23万次引用,成为TikTok热门标签。
这种文化输出打破了“中国元素必须嫁接西方叙事”的传统观念。
正如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志敏所言:"能引发跨代际文化共鸣的作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民电影。"在这个维度上,《哪吒2》已经交出了一份超越预期的答卷。
这场始于银幕的文化自信觉醒,正在演变为全方位的文明升级。当我们在IMAX银幕前为哪吒呐喊时,见证的不仅是神话英雄的重生,更是一个民族找回文化主体性的壮丽征程。
正如故宫博物院院长所言:"《哪吒2》最大的价值,是让年轻人发现——最潮的国风,原来就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
《哪吒2》如今的高度已经冲破云霄,直抵大气层,你还在这唱衰它?
【注: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