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文

2025年2月23日,德国新一届联邦议院选举画上句号。根据德国联邦选举委员会24日凌晨发布的初步计票结果,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与基督教社会联盟(基社盟)组成的联盟党以28.6%的得票率力压群雄,赢得选举。


这场选战不仅结束了现任总理朔尔茨领导的“红绿灯”联盟政府的挣扎,也为德国的未来指派了新舵手——联盟党领导人弗里德里希·默茨(Friedrich Merz)。他在柏林宣布胜选时语气急切,强调要在八周内组建新政府,因为“世界不会停下来等德国收拾残局”。这话听着颇有几分辛酸,毕竟,谁也没想到曾经的欧洲“优等生”如今竟如此步履蹒跚。


默茨赢得大选:从小镇律师到总理候选人的逆袭

弗里德里希·默茨的胜选故事颇具戏剧性。1955年,他出生于德国西部小镇布里隆一个天主教家庭,父亲是法官,家境殷实。从学生时代加入基民盟起,他便显露出政治抱负。服兵役、学法律后,他与法官妻子夏洛特组建家庭,育有三子,生活低调而稳定。与即将卸任的朔尔茨一样,默茨也曾是律师,但他的野心显然不满足于庭审辩词。

1989年,他当选欧洲议员,1994年进入联邦议院,2000年升任联盟党党团主席。然而,好景不长,他与党内巨头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的对立——一个中间派,一个保守派——让他的仕途屡受挫折。2002年,默克尔将他挤出党团主席之位,自己则险些成为总理候选人。2009年,默茨转投商界,在安永、汇丰、黑石等企业担任高管,积累了百万身家。直到2018年默克尔宣布不再连任,他才重返政坛,2022年终获基民盟主席之位,为这次胜选奠定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默茨并非只有严肃刻板的一面。他曾自曝年轻时喜欢骑摩托车飞驰街头,甚至在课堂后排玩纸牌,如今更是一位专业飞行员,偶尔驾驶私人飞机出行。这种冒险精神,或许为他的政治形象增添了一丝意外的活力。

德国政坛变动分析:两极崛起,中道沉沦

此次选举结果勾勒出一幅令人唏嘘的政治图景:两极势力异军突起,中间力量几近崩塌。联盟党以28.6%的得票率重夺第一大党地位,但昔日执政的“红绿灯”联盟却惨淡收场。社民党仅获16.4%,创历史最低纪录;绿党11.6%,黯然失色;自民党更只有4.3%,可能连议会门槛都跨不过。这三党组成的政府显然已让选民失望透顶,曾经的政策雄心如今看来更像是空头支票。

与此同时,边缘势力强势抬头。极右翼的德国选择党(AfD)以20.8%的得票率跃升第二大党,堪称此次选举的最大赢家;左翼党拿下8.8%,远超预期;而成立不到一年的莎拉·瓦根克内希特联盟(BSW)也收获4.9%,险些跻身议会。这种“两头大,中间弱”的格局,折射出德国政治的极化和碎片化已成不可逆之势。

这一切的根源并不难寻。经济持续低迷——制造业流失25万岗位、工厂接连关停、企业外迁,再加上连续两年负增长——让德国人从曾经的自豪沦为如今的焦虑。移民问题更是火上浇油,尤其在经济落后的东部地区,选择党借机吸纳大量不满选票。默茨则敏锐捕捉到这一情绪,承诺重振经济并抛出反移民动议,甚至赢得部分选择党议员的支持。这虽打破了主流政党与极右翼合作的“防火墙”,引发抗议和默克尔的罕见批评,但也为他争取到更多保守派选民。不过,他的支持率在年轻人和女性群体中依然平平,或许这位“飞行总理”离民众的真实需求还有一段距离。

德国现状:曾经的辉煌如今成追忆

放眼当下,德国的现状令人扼腕叹息。曾几何时,这个国家是欧洲的工业心脏、经济引擎,如今却深陷泥潭难以自拔。能源转型的高昂成本让企业不堪重负,25万制造业岗位的流失仿佛在无声诉说“德国制造”的没落。钢铁和汽车工业——这些曾经的骄傲——接连传出破产和裁员的消息,经济连续两年负增长更是雪上加霜。社会层面,移民引发的暴力事件频发,民意分裂愈发严重,尤其在东部地区,选择党的崛起几乎成了绝望情绪的代名词。外交上,乌克兰危机、北约的不确定性以及欧洲内部的意见分歧,让德国的影响力节节后退。曾经的“欧洲领袖”如今更像个疲惫的旁观者,令人不胜唏嘘。

默茨的机遇与困境

默茨的上台无疑带来一丝转机。他的商业背景和亲商立场或许能为经济注入活力,保守派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当前的反移民情绪。他提出“重振德国经济和国际地位”以及“欧洲独立防务”的目标,听起来颇具雄心,仿佛要为这个疲惫的国家打上一针强心剂。然而,现实的困境远比口号复杂。组阁谈判将是第一道难关:联盟党需在碎片化的议会中找到盟友凑齐316席,“黑红”组合(联盟党+社民党)虽是传统选项,但社民党刚经历惨败,合作意愿存疑;绿党和自民党政策分歧明显;而选择党和左翼党虽势力壮大,却因“政治禁忌”难以纳入。若BSW突破5%门槛,默茨可能被迫与左翼妥协,但这无疑是对他政治手腕的极限测试。

经济复苏的挑战更为艰巨。能源转型的资金缺口、企业信心的持续低迷、资本外流的加剧,都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推动,而默茨从未担任过政府要职,缺乏行政经验的短板可能拖慢决策进程。社会矛盾的缓和同样棘手,反移民情绪虽为他带来支持,却也可能进一步撕裂社会。更别提外交层面,“欧洲独立防务”虽是长远目标,但在资源有限、盟友立场不一的背景下,短期内恐难见成效。

中德关系的机遇与挑战

而默茨的上台也可能为中德关系带来新的变数。作为一位亲商派和保守派领导人,他对经济的重视或许为两国深化经贸合作提供了机遇。中国作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特别是在汽车、机械制造和化工领域,双方的依存度颇高。默茨若推动经济复苏和产业振兴,可能会进一步倚重中国市场,尤其是面对美国保护主义抬头和欧洲内部协调不畅的背景下。

然而,他的强硬外交立场和对“欧洲独立防务”的强调,可能让德国在对华政策上更趋谨慎,尤其是在技术出口、投资审查和供应链安全等问题上,中德之间或将面临更多摩擦。

此外,默茨对跨大西洋关系的疑虑可能促使德国寻求更平衡的外交布局,中国或因此成为德国对冲风险的潜在伙伴。但机遇背后,挑战同样严峻:德国国内对华经济依赖的争议日益升温,默茨若迫于民意压力收紧对华政策,双边关系可能遭遇波折。总之,中德关系在默茨时代或将在合作与竞争间摇摆,考验双方智慧与耐心。

前景展望:失望多于乐观,期待点滴改变

坦白说,对德国的未来很难抱以乐观态度。政治碎片化已成常态,传统主流政党的衰落和边缘势力的崛起,让稳定的联合政府变得遥不可及。选择党作为第二大党的现实,不仅挑战了“防火墙”的底线,也预示着极右翼力量可能进一步侵蚀政治生态。经济低迷和社会分裂的恶性循环短期内难以打破,而全球局势的动荡——从乌克兰危机到跨大西洋关系的裂痕——更让德国的外部环境雪上加霜。默茨或许有心振翅高飞,但面对如此沉重的“飞机”,起飞恐怕并不容易。

尽管如此,仍存一线希望。默茨的冒险精神和商业经验或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强硬态度或能在外交上为德国争取更多话语权。如果他能在组阁中展现灵活手腕、在经济上拿出切实举措,或许能为这个疲惫的国家带来些许喘息之机。

德国人需要的不仅仅是新总理,更是一个能让生活重现光彩的转机。默茨能否胜任这一角色?他自己也警告“世界不会等着我们”,这话既是警钟,也是期待。未来如何,只能交给时间去检验——但愿这架“德国号”还能飞出点新高度,而不是在跑道上继续打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