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8年,刘邦的嫡长子,吕后的亲儿子,大汉朝的第二任皇帝,年仅二十三岁的刘盈挂了。
刘盈在世时,吕后就担心自己这个有资格没资历的儿子,会在刘邦死后,搞不定和老刘打天下的功臣,于是吕后就早早动手,办了不少老人。
等到刘盈一去世,吕后就更担心了,因为按照礼法,继承刘盈皇位的,应该是刘盈的儿子,刘盈挂的时候没多大,他的儿子又能有多大,至于资历什么的就更永不说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那就是吕家其他人未必没有其他心思,老刘那个破落户都能当皇帝,我们老吕家比老刘家又差啥?
因此在刘盈去世以后,吕后很快就找右丞相王陵商量,咱能不能把我老吕家的亲戚,也分封为诸王。
王陵当即表示反对,因为你爷们早年为了防止出现问题,曾杀白马抹红血,立下了非刘姓不能称王的规矩,现在你男人前脚刚走,你就想搞改革,我不同意。
吕后一看王陵态度坚决,扭脸就去找了位次比王陵略低的左丞相陈平,说的也是这事,不过陈平没有像王陵那样让吕后失望,他明确表示支持。
结果吕后很快就把王陵调离了相位,而提拔了陈平,并大肆为她们老吕家封王。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陈平这个高级员工,在面对领导的无理要求时,是不是丧失了说否的能力,他的为人是不是有失原则。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再来看一则史例。
公元前195年前后,刘邦看很多大将都不顺眼,于是就想一个个的把他们除掉,这其中就包括他的发小,革命战友,以及连襟樊哙。
不过当时的刘邦没有御驾亲征,而是安排陈平去办这件事,办到什么程度呢,刘邦对陈平的要求是,时间上要尽快,结果上要死的不要活的。
当时刘邦对老人下手是又快又狠,所以他的这种安排算是相对正常,但是陈平在实际执行的时候,却并没有完全听从刘邦的安排。
他当时虽然借机抓住了樊哙,却没按老刘的要求,把樊哙给斩首,然后把樊哙的头拿回去给刘邦交差,而是把樊哙给绑了,把活着的樊哙给带了回去。
陈平加入刘邦阵营的时间不算早,而且刘邦当时已经击败楚霸王,建立了大汉朝,还一手平定了诸王的叛乱,威望不止比吕后高了一筹,陈平为啥后面能接受吕后的不合理安排,却敢对刘邦的“合理”要求阴奉阳违呢?
据相关史料记载,当年陈平抓樊哙,不是一个人去的,跟他一起去的还有大将周勃,周勃曾质疑过陈平的做法,陈平的解释是:
樊哙和领导的关系,打折骨头连着筋,他现在的安排,可能是头脑一热,咱们要是照做,等领导冷静了,就麻烦了,而且领导现在身体不好,领导夫人又是樊哙的大姨子,人家算是一家人,万一领导有个好歹,你懂的。
结果陈平还在半道上,刘邦就挂了,吕后很快掌权,并因为陈平对樊哙的合理做法,对陈平另眼相看。
另据史料记载,当年陈平同意吕后封赏自家人为王以后,王陵曾找过陈平,批评他没原则,但是陈平却说:
论直言敢谏我不如你,但是我能保全老刘家的江山。
结果陈平后来果然和一帮人,搞定了吕家,守住了老刘家的江山,陈平也得以风风光光的善终。
相比耿直到底的王陵,陈平这种善于审时度势的人,才是老板眼里最杰出的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