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电视上看到高级军官接受采访时,都会注意到这些军官的左胸口都顶着密密麻麻的“马赛克”。
这些“马赛克”看上去毫不起眼,但为了它们,每一个军人都曾做足了战场上九死一生,逢敌必亮剑的心理准备,这才换来了国家的安宁与民众的安心。
而这些“马赛克”则成为了他们无悔生涯的最佳纪念,成为了他们一生荣光的象征。
(军队的资历章)
“马赛克”的前世今生
这个“马赛克”的名字,叫作资历章或者叫勋略章,每个国家的军人都有,但每个国家都大不相同,尤其是中美两国间的差距,更是一目了然。
资历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英国,那时的英国军队为了表彰官兵的荣誉和战功,开始采用一些勋章进行装饰,这便是资历章的雏形。
(佩戴勋章的军人)
这一制度逐渐在欧美各国军队中流传开来,直到二战时期,美军注意到了勋章的一个问题,虽然这些由贵金属制作的荣誉象征勋章设计极为华美、但体积较大,佩戴极不方便。
而且如果一名军人在战场上功勋卓著,那么他的勋章数量可能多到无法在制服上完全展示。
(因为过于喜欢勋章而得了苏勋宗绰号的勃列日涅夫)
如果强行要全部带上,那就可能会像苏勋宗勃列日涅夫的制服那般(勃列日涅夫酷爱在制服上佩戴勋章,反而因为勋章过多而显得滑稽),略显臃肿,影响军容的美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军尝试将勋章进行缩小,形成可方便佩戴的徽章,最终它们逐渐发展成为了现在的资历章和勋略章。
(美军的略勋章)
中国的资历章
在中国,勋略体系的引入和发展同样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但与外军的展示荣誉不同,它更多是对军人服役生涯经历的一个体现。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如何科学、系统地记录和评价军人的服役生涯成为了一项重要议题。
伴随着与外军交流的加深,事情得到了解决,中国也开始借鉴了西方勋略体制,用于记录军人的职业生涯履历,并将其命名为“资历章”。
(中国军人的资历章)
从这一点来说,中国军队的资历章自从引进的那一刻起,就脱离了传统的勋略领域记录战功的初衷。
它并非简单地堆砌荣誉或战功的象征,而是以一种更为内敛、系统的方式,记录了军人的级别、职务变迁以及宝贵的服役经历,是对目前军人服役生涯的一个总结。
但尽管如此,资历章的设计还是融入了国家的象征元素,每一行、每一列都承载着特定的意义,通过资历章的展示,你可以判断出一个军人在军队中的大致服役年限、所担任过的职务级别以及想象他在军旅生涯中的成长轨迹。
(中国军人的资历章)
看到这里,或许你想问了,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中国军队不借鉴勋略体系的初衷,在资历章上彰显军人的荣誉和战功呢?
其实,这反应了中国军队的另一个建军开始就被刻入灵魂的特点:那就中国军队特有的谦逊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中国军队强调了军人的职责与使命,资料章不记录战功的特点,就是在时刻提醒着每一位军人,无论过去取得了多少荣誉和战功,都不能成为停止前进的理由,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面沾沾自喜。
(中国军队是一个有谦逊精神和集体荣誉的部队)
美军的勋略章
而对比美军,美军的勋略章,则更多体现了勋略体系的初衷,就是展示军人的战场荣誉。
当然,这么说也不完整,因为美军的勋略章和中国的资历章一样,同样也有展示军人的服役年限、任职经历和现行职务与级别的功能。
甚至可以说,是兼顾了中国资历章和西方勋略荣誉传统的两大特点而且更加复杂。
(美军略勋章)
就比如,许多人对于美军功勋章上的各种彩色条纹和金属星星感到好奇。这些彩色条纹和星星,实际上就是美军勋略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代表着军人的服役时间和职务等级,更重要的是,它们直观地展示了军人在战场上所获得的荣誉和战功。
(美军的略勋章)
这样的设计,使得美军的勋略章成为了一个活生生的荣誉展示板,让人们一眼就能看出这位军人在军旅生涯中经历了多少风雨、赢得了多少尊重。对于美军来说,勋略章不仅是对他们过去战功的认可,更是对他们未来勇气和决心的激励。
此外,美军的勋略章在设计上也极为讲究,不同的颜色、形状、图案和材质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这种精细化的设计,不仅让勋略章更加美观大方,也让它们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军事艺术品,深受军人和军事爱好者的喜爱。
(美军的略勋章)
不过,鉴于其体系较为复杂,美军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佩戴全部略勋章,而是采用勋带作为替代记录方式。尽管勋带面积不大,但上面精致的图案却详尽记录了军人所获得的各项功勋,且十分便于携带。
而据了解,二战时的德国也曾采用这种勋带。
(德军勋带)
中美军人荣誉展示的差异与共性
从这一点来看,中美两国在军人荣誉展示方式上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资历章和勋略章的设计上,还体现在它们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上。
因为文化和价值观不同,资历章和勋略章也就因此而差异显著。
但无论是中国的资历章还是美军的勋略章,它们上的图案和色彩,都是军人战斗的象征,也是是他们为了各自国家所付出努力的永恒印记。
参考资料: 1、澎湃新闻《关于07式军服资历章的知识,你了解吗?》 2、人民网《详解解放军级别资历章装配要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