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美国《大西洋月刊》2月20日文章,原题:美国人陷入困境,谁之过? 5月1日,曾是纽约城每年的“混乱时刻”。殖民时期,纽约全城租房市场形成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租约都在这一天到期。这一天,成千上万的房客将他们的家具和生活用品装上马车,在街道上穿行,前往新的住所。场面有些混乱,乍一看像是“大型逃亡现场”,但实际上,它代表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美国希望”。在这种流动中,人们自己决定居住地,追求更好的生活。然而,美国人如今很少搬家了,这种流动性正在消失,对美国的政治、文化以及整个国家的发展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资料图(视觉中国)
迁徙背后是积极心态
约尼·阿佩尔鲍姆是书籍《停滞:特权阶层与地产资本如何阻断美国机会》的作者,在他看来,美国人的这种流动性非常重要——这些搬家的人并非生活所迫,而是他们在原来的地方过得还不错,想要继续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为自己和子女创造更好的未来。所以这种流动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迁徙,还意味着一种积极心态——美国人相信,只要改变住所,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可以搬到一个新的地方,并过上更好的生活。美国人相信,他们的生活不应被出身所定义。
在早期的美国,如果你想搬到某个地方,可能会被“驱逐警告”,穷人和少数族裔是被排斥的主要群体。但后来,美国经历了一场法律变革,只要你搬到某地,并宣布自己打算在那里定居,就能成为那个地方的合法居民。这一变革彻底改变了美国社会形态,也塑造了美国人的“国家认同”。
这种“流动”涉及的人群非常广泛。不仅仅是工人阶级,中产阶级以及再往上的阶级都在移动——富裕阶层会购买刚刚建成的全新住宅,他们搬离原来的房屋后,一些中产阶级便会住进来。这种迁徙形成了一个链条,每个家庭都逐步向更好的住房条件迈进。
几十年后,人们对这种“流动”进行追踪发现,那些留在原地的人,经济状况确实稍有改善,但那些搬走的人境遇明显更好。无论在哪个年代,阶层得以上升的人几乎都是那些搬迁的人,他们的孩子也比那些留在原地家庭的孩子发展得更好。
但这种积极的“流动”在不断减少,19世纪,每年约有1/3以上的美国人搬家,到了1970年,大约每5个人中会有1人搬家,而去年12月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过去50年里,这一比例已经降至1/13,我们创造了一个历史新低。
法律成为“排异”工具
这种“流动”的消失与美国城市管理者的政策有关。纽约曼哈顿下东区的居住密度极高,这里存在大量移民,他们带来了异国的习俗、语言、食物。这让美国的城市改革者们感到不满,认为自己的城市遭到了“入侵”。因此,在美国“进步时代”(大约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编者注),改革者与政府共同推动了一系列“公寓改革”政策。他们让当地无法建造“经济适用型”公寓,从而排斥外来人口。“公寓改革”运动的核心推动者曾表示,只要打着“消防安全”的旗号,就可以不动声色地把公寓住户赶出自己的社区。许多城市管理者推行的监管政策其实是借口,他们的真正目的是通过“合法”手段“驱逐”移民。
社区管理者选择“自我封闭”
在人口自由流动上,如果将相关法规的决策权放到地方,社区管理者往往会选择“自我封闭”,排斥外来人口。而出台相关管制政策的社区,往往是富人聚集区。这会进一步导致种族孤立与收入分化。
我们正面临“流动性”危机,美国有很多便宜的住房,只是它们不在大多数人想居住的地方。如果我们只关注住房的可负担性,而不考虑住房的地理位置和所提供的机会,我们就会追求错误的解决方案。因此,我们需要的政策,不仅是让住房变得更便宜,还要让人们能够住在他们希望生活的地方。如能做到这点,美国不仅能恢复曾经的社会活力,也能让美国人重新掌握生活的选择权。(作者汉娜·罗辛,朱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