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培养其爱国情怀乃至培根铸魂具有重要意义。德育贵在潜移默化、浸润无声,爱国主义教育更需要坚持整体论、尊重过程性、追求实效性,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全过程浸润,从而不断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情感。
围绕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结合具体工作实践,笔者有如下思考。
不断搭建丰富实用的教育素材体系
循序渐进、贴近学生生活和生命的丰富教育素材是“触发”学生心灵的基本要素。教师要善于通过搭建丰富实用的教育素材体系,让学生更立体、更富感受地接受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感召。
要善于围绕课程拓展素材。课程和教材是教育教学开展的根本遵循,对教材的有效实施是确保教育目标达成的关键。教师在高效实施教材的基础之上,还要善于超越教材,完成有效拓展。青少年的理性思维在不断生长,但是基于感性思维的教育依然意义重要。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历史故事、典型案例、当下热点进一步拓展教育素材,特别是要善于收集整理和灵活穿插使用进入新时代以来涌现的典型故事、典型人物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时政热点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常用素材,做到信手拈来。如中国高铁近年来走出去的新闻、公开发布的涉及国家安全的典型案例等都能为学生所感知并引发共鸣,这些应成为教师常备常新的教育素材。
要善于主题性、体系性地挖掘爱国主义素材。主题教育有利于教育深度的拓展,笔者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就比较注重主题教育的开展,包括国家重大成就、英雄人物事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系列,并将之与主题班会及重要纪念日节点等有效结合。此外,在主题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感非常重要。我们注重结合时代特点,以主题学习、主题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聚焦现实,并鼓励学生充分借助网络挖掘爱国素材,不断拓展深度。
要充分挖掘和应用区域资源。社区资源、乡土资源、区域资源因具有贴近性和使用的便利性,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支撑。在具体实践中,笔者注重更多使用家乡及区域的教育资源,不断挖掘本区域知名历史人物、爱国故事,增加教育活动的贴近性和现场感。近年来,笔者对区域红色教育素材、时代教育素材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收集和整理,并将之运用于大德育实践之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善用数字化教育手段提升育人效果
新时代教师应积极拥抱全球数字化浪潮,善用数字化教育手段,用好互联网这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为爱国主义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
有效引导学生关注新闻时事,了解国家的发展动态和国际形势,是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主动收集和及时推送相关资讯和信息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着眼于提升育人效果,要注重分析讨论,引导学生从家国情怀角度去思考,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的优势,用好线上“云课堂”,转推优质视频及相关短视频。在防范学生视频沉迷的同时,也要善于利用青少年喜爱视频获知的特点,做好优质视频的推介。比如《国家宝藏》《中国通史》《丝绸之路》等一批优质纪录片,反映历史风云、家国故事,是较好的教育素材,有助于学生充分感知历史的厚重与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善用短视频是当下教育的新课题和契机,每一位教师都应高度重视。
利用数字技术让学生学在其中很重要,但是更应不断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学在其中。近年来,我们尝试运用虚拟现实(VR)技术,开展“重走长征路”“感受新天路”等互动体验活动,让学生进入情境,感受革命和奋斗的艰辛与伟大,激发情感共鸣。
善用家校联动实现爱国主义教育深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六条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针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未成年人爱党、爱国、爱人民、爱集体、爱社会主义,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家国情怀。家庭教育促进法进一步彰显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推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教师要善于发挥学校与家庭联系紧密的独特优势,和家长紧密配合,在形成有效家庭教育场域、达成良好教育效果上积极作为。
要依托学校,给予家长更有效的指导。不同家庭之间差异显著,引导家长积极支持、配合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活动尤为重要。学校及教师应对家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方向有整体谋划。相关框架应清晰明了,让家长易于理解和实施。
要善于沟通,加强与家长的“策略磋商”。家庭教育同样需要注重过程浸润,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适切展开。科学的教育方法很重要,尤为重要的是,要与家长形成高度共识,在家庭中充分重视以生活化的方式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多运用生活细节,以达到浸润无声的效果。要提升家长设计能力,譬如善于以合适的时机,给孩子讲述祖国的历史、英雄人物故事、时代楷模、国家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等;有意识地在休假旅游中带着孩子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历史遗迹、重大建设成就展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在特殊节日或纪念日带孩子参加相关社会活动,做好教育元素的恰当“植入”。
要善于发挥家长的资源优势。在给予家长必要支持的同时,教师也应多向家长借力,汲取多方智慧、协同多样资源共同开展好教育活动。要注重多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协同做好校内教育活动开展规划;发挥家长各自专长,邀请家长走进学校、走入课堂,借力提升活动开展的宽度和厚度,进一步提升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同时,这也有助于爱国主义教育在家庭和学校间更好地实现一致和连贯。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临沂第十六中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02月25日 第09版
作者:赵增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