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突出年度性、针对性、实效性。”在国新办2月2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说。
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是又一个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再次发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
文件从党中央关心关注的重大问题、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既着眼当前,部署2025年“三农”工作中必须抓紧抓好的一些要事实事;也放眼长远,着力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为广大农民群众送上了政策春风和民生关怀。
定调2025“三农”工作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作出了系统部署。
韩文秀介绍,一号文件在稳定“三农”工作部署总体格局基础上,将深化农村改革贯穿全篇,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两个持续、四个着力”。“两个持续”,即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四个着力”,即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着力推进乡村建设、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
去年我国克服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历史性突破1.4万亿斤,大豆产量也保持在2000万吨以上,各类农产品供给充裕。
今年粮食生产怎么抓?“只能加强,不能放松!”韩文秀强调,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强调要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把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要摆脱靠天吃饭、实现旱涝保收,关键是靠农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支持发展智慧农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进行了针对性部署,并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关键在于构建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打破各主体之间的壁垒,形成农业科技攻关的强大合力。”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黄义建议,协同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让农业科研需求从产业中来、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去。
促进农民增收是中心任务
“近年来,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但是要继续保持较快的增收势头也面临不小的困难和压力。”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副主任祝卫东在解读中央一号文件时强调,农民增收直接关系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
数据显示,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同比实际增长6.3%,城乡居民收入之比进一步缩小到2.34∶1,经营净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分别占到农民收入的33.9%和42.4%,是农民收入的大头。因此,中央一号文件着重从发展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增收两方面入手,部署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兴业才能富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炎天尧分析,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内容方面有3个侧重点:突出特色,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文化赋能,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拓宽渠道,加强产品销售渠道建设。
“乡村产业发展的收益要通过销售来实现,这要求强大的流通销售体系作为支撑,所以文件强调加快构建农产品和农资现代流通网络,支持各类主体协同共建供应链,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炎天尧说。
文件还强调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对此,祝卫东提醒:“发展乡村产业,要按市场规律办事,适合什么就发展什么,有什么资源就发展什么,打好‘特色牌’,做大‘土字号’,不能一窝蜂地盲目上项目,避免同质化、内卷式竞争。”
外出务工仍然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摆在了重要位置,强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就业服务和劳务协作,而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是其中的重中之重。2024年,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超过了3300万人,脱贫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致贫,是今年“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增强帮扶车间就业吸纳能力,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收入。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我国新型城镇化还在继续深入推进,农民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大势所趋。据统计,2024年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比上年末提高0.84个百分点。
“同时需要看到,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和乡村之间流动,这是我国现阶段甚至更长一个历史时期都会存在的一个现象。”韩文秀指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就是要促进这一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同时也要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栾健称,今年文件在去年提出“统筹新型城镇化与全面乡村振兴”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将乡村建设放到县域城市规划布局中统筹谋划、综合考虑。“这体现了党中央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系统、辩证思维,为推动优化城乡关系注入了强劲动力。”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强化乡村振兴要素保障等具体的部署。比如,文件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等,通过这些措施,逐步使进城农民在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方面,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的权利。
文件还强调,要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同时要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这方面主要考虑的是,在农民和土地问题上,一定要保持历史耐心。”韩文秀说,“农民在城里还没有彻底扎根之前,不要急着断了他们在农村的后路,要让他们在城乡之间可进可退、进退有据。”
针对一些地方出现的集体资源资产流失甚至被侵占问题,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持续深化整治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深化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专项治理,推动集体“三资”(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更加规范有序、阳光透明。
本报北京2月24日电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