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 何

文章开头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老家的宅基地还在吗?

昨天,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两个不许:

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直接给农村土地交易划了红线。



其实仔细琢磨这句话还蛮有意思的。

啥意思呢?

就是为什么在法律已经明确规定禁止农村宅基地交易的前提下,为什么国家依然要单独发文重申一遍“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呢?

大概是因为现实中中就存在了不少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的乱象,

比如之前新闻报道某中部县城,退休厅官圈地百亩农田,建“养老院”,还挖了人工湖,配武警站岗,县里面的国土局直接盖章批文,上面写的是:

促进“乡贤”文化。

但到底是“乡贤”还是“村霸,傻傻分不清。

过往执法不严,有人钻法律的漏洞,所以要这次一纸禁令,专门点出来,以正视听。

但是这都只是表面的问题,更应该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国家要严令禁止农村宅基地买卖?

直接先说结论:这个规定要彻底堵死城市资本圈地的行为,保住农村这个基本盘,留一条退路。

不但是给农村居民留一条退路,也是给整个未来经济留一条退路。

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财富?

钞票?黄金?

在我看来,都不是。

真正的财富,有两种,其中一种便是能持续产生价值的生产要素

在农业社会是土地,在工业社会是工厂,现代社会是房地产和金融。

北京上海一套老破小,租给打工人的钱能顶他半个月工资;

城中村拆迁户啥也不干,光收租就能养活三代人。

但问题来了:当所有人都想靠房子躺赚的时候,谁来干活?

现在一线城市的房价,早就到了“掀桌子”的临界点——年轻人996赚的钱全填了房贷,干脆躺平;

中年人被裁员断供,房子秒变法拍房。

这时候你再看农村的宅基地,突然就品出点味道了:

农村人卷不动了还能回村种菜,但要是连村里的房子都卖给城里人,农民往哪儿退?

所以我要说的另外一种财富,便是退路。

宅基地目前或许算不上“财产”,但它是农民参与社会游戏的“复活甲”

我常劝农村出来的年轻人:你在北上广深卷不动了,老家房子千万别卖

这不是情怀,是数学题:

  • 城里100平米的房子,每年光物业费取暖费四五千,将来房地产税要是落地,成本还得翻倍;
  • 村里100平米的宅基地,种点菜养两只鸡,吃住花不了几个钱,房子塌了都能自己垒。

据统计局透露:2023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不到50%,还有2.97亿农民工在城里没有完全市民化。

也就是说,这2.97亿农民工,如果不卖宅基地或者卖掉老家房子,就算失业了,还能够回到农村解决个住的问题。

还有个数据特别有意思:中国农民工平均年龄41岁,超过50岁的占26%。

这意味着什么?

再过十年,至少上亿人要考虑“干不动了去哪养老”。

这时候再看宅基地政策,其实就是国家给农民发的“社会保障卡”——

你在城里卷不动了,回来有房住、有地种、有井水喝,每月开销能压到500块以内。

这种兜底能力,比什么养老金都实在。

而且展望未来,农村的宅基地未必就一无是处。

中国过去两轮财富浪潮(剪刀差、城镇化),农民都是“被牺牲者”。

如今政策转向,宅基地或许成了农民参与财富分配的筹码。

很多人怀疑是否真的有人愿意回农村买房,

就这么说吧,过去这种情况可能不多,但随着上一波房产热潮建起的高层逐渐老化,未来这些鸽子笼的可居住性将会直线下滑。

要想提高生活质量,要么在市区购置洋房,要么在市区购置别墅,要么就像西方一样在郊区买地自建。

现在锁死土地买卖,表面上让农民少赚钱,实际上是做了最后的保底。

  • 城里人想下乡?只能租不能买——租金流入农民口袋,而非资本大鳄;
  •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民用土地入股企业,拿分红而非一次性卖断。

这种模式,本质上是在用制度平衡城乡剪刀差,防止农村资源被低价收割,城市资本再高价套现”的恶性循环。

举个现实例子:某南方村庄把闲置农房租给城里人做民宿,村民每年收租五六万,村集体还能抽成搞基建。

如果允许宅基地买卖,一年两年没影响,但是十年二十年后,城市里会多一百万一千万流浪汉。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阿美瑞卡。

最后说句扎心的:

能自由交易的从来不是财富,而是枷锁;

真正值钱的永远不是资产,而是退路。

永远给自己留一条退路——因为历史反复证明,没有退路的人,最容易成为游戏的代价

全文完,感谢阅读,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和“推荐”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