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偶像剧逐渐占据屏幕的时候,一部“反偶像剧”来了。
告诉你: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什么是怦然心动的感觉?
不过是小头驱动大头——
有人说男人比较容易一见钟情
因为他们会把龟头充血的感觉
误认为是心跳很快
五官决定三观——
听一个太太说过
当她亲眼见到孔刘的时候
觉得子宫颈扩张了
我现在就是这个感觉
这绝对不是给小孩看的。
一对郎才女貌,感情稳定,甚至无不良嗜好,人人羡慕的夫妻,为何想要出轨?
童话故事下集
阵容豪华又养眼。
女主,你们熟悉的“黄雨萱”柯佳嬿,男主,《我们不能是朋友》的霸总刘以豪;
男二,《不良执念清除师》曾敬骅,女二,《海吉拉》斩过许光汉的姚爱甯。
不论是谁,都是可以分分钟单开一部偶像剧的存在。
但他们在这里演什么?
暖男、俗女、奶狗、乖妹。
又或是——
妈宝、娇妻、海王、绿茶。
关键,是看你如何定义。
女主宜玲(柯佳嬿 饰)和丈夫学友(刘以豪 饰)结婚三年,与公婆同住。
她的前半生,是典型的“半部童话”。
男友在变老公前,是二十四孝大暖男,长得帅、脾气好、不还手还赚得多。
一个细节:
宜玲在清点夫妻共同财产时,镜头给到特写,她的存款不到老公的二分之一。
网上做娇妻会被骂,现实里谁都想有人分担经济压力。
关键在于——
作为社会的最小单元,哪怕一个家庭,也必须遵循人类丛林的强弱规律。
宜玲没钱买新房。
在这样的前提下,她只能和公婆挤在一个屋里,再压抑也搬不出去。
婆婆用煮饭的锅煮内裤,和已婚的儿子吃同一双筷子。
在家里摆祠堂念经,凌晨溜进来倒垃圾,不管小夫妻是不是光着身体。
-宜玲啊,你这些袋子都不要了吗
(还非要把人叫醒)
少女宜玲不明白:
为什么上学时不分性别追求一样的成绩,但一进社会就要求女生归顺家庭;
为什么生孩子有那么多健康隐患,但从来没人在孕妇面前提及;
为什么婆婆说生男生女都好,转头却问小辈“想不想要弟弟”;
为什么所有人都把女人的“不生”当作迟早会变的借口,把已婚的“丁克”看作年轻一代的任性。
等到结婚后,她最大的困惑又变成了——
为什么除她之外,全世界都像是串通好的。
没有人告诉过她婚姻不是王子公主住进城堡,从此过上幸福的日子。
而是哪怕不幸福,也必须在人前装出童话般圆满的笑意。
什么是婚姻呢?
婚姻的好,像一个憋着尿的梦。
宜玲会被丈夫的乐高花束所感动,会为他记得结婚纪念日而开心一整晚。
而婚姻的坏,却是被洗衣机搅烂的纸屑,或怎么都拧不紧的水龙头。
她每次叫学友收拾餐桌,得到的回答都是“好,等一下”;
等了一个世纪,最后也只是把脏碗碟泡在池里,把没封口的食物扔进冰箱,汤水洒了一地也不管。
问就是否认三连:没看见,你没说,我以为桌子干净就行了。
而这桩婚姻最大的转折点来自哪里呢?
生育。
搬不出去的宜玲,丁克梦随着婆婆的催促,逐渐变得摇摇欲坠。
但哪怕她妥协,备孕,喝完一碗又一碗没盐的鸡汤,肚子也没消息。
去妇科,显示一切良好。
答案变得微妙:
曾先生我们检查出来
是无精症
以前是丁克。
现在是“被动丁克”。
人就是这么容易犯贱,本来是不想生的,一下变成了“不能”,心里面反倒开始不服气起来。
结婚三年的他们,都开始痒了。
如果你还记得男二女二的存在,看到这里,也大致明白了他们的用法。
郁郁寡欢的宜玲因为某个契机,下载了一个交友APP。
广告宣称,它会帮你找到“灵魂伴侣”。
恰逢这时,帅气的奶狗男二出现在她的身边,和那个在APP上聊得正嗨的陌生男,有一种无形中的默契重合。
宜玲一下子激动起来,不会这么巧吧!?
而丈夫学友那边,新来的单身妈妈女同事,开始频频对他示好。
什么我儿子很喜欢你啦,我很喜欢你啦,我们家缺一个爸爸啦。
明显又笨蛋的做法——
编剧把男女主婚姻最大的两道难题,设置了偷跑路线。
一个渴望自由,渴望激情,渴望不被拘束的爱。
一个渴望稳定,喜欢小孩,又有等着抱孙的妈。
精神出轨。
没错。
这是全剧最大的看点,也是台剧最诱人的本质。
相比丈夫,宜玲作为第一主角,身边不仅有年轻的男二,还有一起工作的初恋,编剧时时刻刻都在制造《昼颜》般诱人的陷阱,等她“砰”地掉进。
这个男人不是无精症哦,那个男人不用跟公婆住哦。
选他们任何一个都能解决当下的困境,真的不要考虑一下吗?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嘴这部剧的评分。
7.1。
没错。
尺度、下限、转折和爆发都有了,但最令人期待的结局也是最大的争议。
宜玲没有继续任何一段露水情缘,而是选择了回归家庭。
所有的矛盾,也在一夜间烟消云散——
婆婆突然允许他们搬出去住了,丈夫的无精症让宜玲无痛丁克了,当了整整12集“盆栽”的公公(讽刺丧偶式育儿),最后终于变回人,发挥点作用了。
而那个最大的精神出轨证明,也是网友骂得最狠的部分——
原来APP上匹配的灵魂伴侣不是奶狗,而是老公学友,他某次看到宜玲的账号,专门设计了这个夫妻间的小秘密。
回到一个“夏洛特烦恼式”的结局——
大闹一场。
到头来还是回归家庭最好,平平淡淡才是真。
无数等着大女主逆风翻盘的观众被打脸得措手不及,直骂what the fuck。
“无效爽文”、“货不对板”、“纯纯诈骗”。
说实话。
要说Sir自己有多喜欢这个结局,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它的转折有些突兀,许多人物太工具性,细节不够牢靠,文本不占优势。
但就因为这个给这部剧“定罪”吗?
Sir当然不同意。
甚至于,我们可以从这铺天盖地的愤怒中,看到观众的矛盾之处——
我们总是说童话故事里都是骗人的,希望看到戳破泡泡的现实。
但同时,又对过于现实的故事接受无能。
谁说女主就一定要拿到爽文剧本?
谁又能否认生活里向现实妥协的不是大多数?
观众抛弃了上一个童话。
不过是,仍在寻找下一个童话。
这个童话里不再需要有王子了,但公主,仍然必须是美丽、幸福、完美的……
所以。
大家看到宜玲被婆婆烦得喘不过气,看到公公的不作为,看到男二号和男三号的年轻帅气,看到丈夫在自己的病情和妻子的辛劳之间举棋不定……恨不得立马分分钟跑到女主面前,狠狠摇醒这个代入了自己情感的恋爱脑。
她不能犹豫,不能试错,不能犯错,否则都是浪费时间。
但现实呢?
要知道当初的宜玲,正是这样一个理智、爽快,把心思全部投进事业的工作狂。
她冷静地甩掉了出国的初恋,决定好未来的方向,一个劲朝那个方向努力。
可是呢?
“搞事业”这个词,并不是随便谁,想想就能成功的。
你,我,都经历过负面情绪爆炸的时刻。
所以,她爱上学友的瞬间,其实不是因为脸,不是因为钱。
而是在一个累到不能自已的瞬间,外卖堆在出租屋里,垃圾好几天没倒,月经快来了也没有卫生巾,客户在电话里一直催命……
她根本忘记了自己有叫人来家里。
但对方呢。
却听着她自以为屋内没人的脏话,受着她的牢骚,一个人默默坐在那里,她有需要就替她跑腿买东西,消化她一切的负面情绪。
宜玲经常忘记学友的存在,却每次回头都能看见他。
童话之所以是童话,不是谜语,就在于它本来就没有答案。
有人对它失望,只不过是这些年大概听多了爽文叙事,总习惯于有人屈就于自己所想要的那一种后续。
但这部剧呢?
它不是爽文,不是短剧,因为比一切的附加值更先到来的是无条件的诚实。
告诉你婚姻是个混沌体,要谨慎选择;
告诉你婚内出轨是什么样子,偷情是什么感觉,回家又是为了什么;
它描述出一个女性的样子,罗列出她的喜好、厌烦,并将这两种东西放在天平上,让她自己做出对比,进行选择——
她选了。
选择放弃速食的浪漫,回到会赚钱的帅老公身边;
选择原谅庸常,拥抱稳定,年纪大了,不愿再回到只有一个人的状态。
选择从以前的烦恼里走出,试着问看看生活还有没有别的可能。
哪怕她的选择会让别人不高兴,但她依旧坚定。
这是宜玲的故事。
她唯一的错不是向现实投降。
而是在一个情绪先行的时代,被一群怀着偶像剧和爽文期待的人,提前按下了退出键。
因为一味追逐快感的下场,就是和现实爽约。
说到这里,Sir想起了剧中,主角说过这样一句台词:
“结婚不是完全的幸福,而是要想办法去接近幸福。”
这不是鼓励婚姻。
毕竟,2024年适婚人口未婚率高达43.2%,创下历史新高。
这是一个“低欲望”时代。
这句话的重点,其实是在于自主的尝试。
以及自己的努力。
剧中的宜玲续写了故事的下集,尝试了自己的方法,并被不同的观众解读出不同的味道。
有人觉得是现实,有人觉得是悲剧,有人觉得是废话。
那现实呢?
或许在看完一部让人失望的“渣”剧后,那些引发我们思考的,才是真正的回音。
它可以关乎婚姻,关乎爱情,也可以关乎生命。
不管是随大流还是搞特殊,最重要的不是外界的声音,不是最新的潮流,而是一个纯粹的决定,一个完全由自己做出的决定。
哪怕这很无聊,哪怕这很冒失,哪怕这很陈旧,哪怕只是折衷。
但最要紧的,是自己的心。
人生的下半场不是婚姻,不是配偶,不是生育,更不是电视剧。
而是自己。
一个无论被剥去任何身份和状态,都能义无反顾地从原地爬起来,继续奔跑的自己。
至于那个“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的答案。
别人无法代替来回答。
这只能留给我们自己,来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