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亚洲杯女单决赛,王曼昱4-0战胜队友孙颖莎,首夺亚洲杯冠军。但夺冠赛后王曼昱接受采访时,现场球迷仍然疯狂呼喊孙颖莎,王曼昱表示:“这么多天大家来现场支持自己喜欢的球员,也是非常辛苦,希望大家多多保护自己的嗓子。”
这场比赛,王曼昱从始至终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为现场孙颖莎的粉丝热情高涨,对比赛的干扰声此起彼伏。即使在王曼昱接受采访时表达了不失风度的提醒后,球迷依然高喊“孙颖莎你最棒”。这无疑是对运动员、裁判和竞技规则的不尊重。
孙颖莎参与的比赛多次出现观众干扰比赛的情况。2024年巴黎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老将陈梦战胜孙颖莎夺得金牌。但现场喝倒彩声不断,有的观众大喊退票,甚至有人对陈梦竖中指,口吐“芬芳”。
今年元旦,在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女子团体决赛的竞技场上,孙颖莎与王曼昱这两位国手对垒,全场都是为孙颖莎呐喊的声音。在王曼昱准备发球的瞬间,粉丝不断地制造嘈杂进行干扰,王曼昱不得不暂停比赛进程和孙颖莎面对面展开交流。待王曼昱第二次尝试发球时,整个场馆再度被“野哨”声填满。最终,在全场近乎失控的情况下,裁判长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将当前比分改判为1比1,双方重新进行第三个球的争夺。
从孙颖莎参加的这几场比赛的结果来看,孙颖莎实力尚存欠缺,大白话讲就是“输得一点也不冤”。23日的亚洲杯女单决赛,王曼昱战胜孙颖莎的4局比赛,比分分别是11-5、11-9、11-6、11-6。比分并不胶着,王曼昱可以说赢得干净利落;2024年巴黎奥运会也是如此,陈梦以4-2击败孙颖莎,6局比分为:11-7,6-11,12-10,4-11,11-8,11-4,从中也能看出孙颖莎相比陈梦,在实力上有一定差距。
当然,也存在另外一种情况,即一个人真有冠军的实力,但在临场发挥时出现失常,这在学生考试时也屡见不鲜。对输赢成败,无论是本人还是粉丝,都应以平常心看待,要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规则。
然而两场比赛的赛后,明明是孙颖莎输了,粉丝对获胜者不但不祝贺,反而一个劲地贬低,这正是错误体育竞技观的折射,是对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观的颠倒。
因为颜值、行为等原因,粉丝喜欢某位明星无可厚非,毕竟“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体育明星与娱乐圈有巨大差异:体育竞技是规则制约下的严肃比赛,以实力定输赢。而运动员个人以及所在团体的成绩、荣誉,是其在竞技体育中的立身之本。孙颖莎打球时就喝彩,对手打球时就嘘声干扰;孙颖莎得胜就祝贺,对手得胜就言行不逊。这种影响运动员现场发挥的行为,既影响运动场所的文明秩序,践踏道德底线,又损害社会公平正义。
从这几场比赛看,粉丝一边倒支持孙颖莎,即使输了,也为她鸣不平,这种现象反映出的是不正常的饭圈文化。
饭圈文化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以偶像崇拜为核心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主要指围绕体育和娱乐明星、偶像团体或虚拟偶像等,形成粉丝社群及其独特的组织模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
饭圈文化对体育和文化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粉丝通过观看比赛、购买专辑、众筹应援等方式进行“爱的供养”,形成“为爱发电”的消费模式,带动娱乐产业、品牌代言、周边产品等商业链条的发展。
但当前饭圈文化畸形发展的倾向更值得关注。
一是带来网络暴力,为维护偶像,部分粉丝对批评者发起人肉搜索、恶意举报或群体围攻。比如,2020年2月,因为某位写手在同人文(编者注:即拥有相同兴趣、志向的个人或者团体所创作的文学)网站AO3发布的一篇文章,将肖战塑造成一名女性,并插图肖战女装画像。有粉丝认为这篇将肖战“女化”的文章“侮辱”了肖战,由此引发了其唯粉的强烈抵制。
二是带来非理性消费,出现未成年人借贷追星、重复购买数字专辑等乱象。
三是舆论操控,控评、刷热搜等行为干扰公共话题讨论,削弱网络空间的信息真实性。
四是价值观扭曲,过度强调“数据至上”“颜值即正义”等,影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当人对某个人或物产生过分的喜爱,对牵涉其中的判断必会失之偏颇,而内心的天平一旦倾斜,就会导致“看什么都是歪的”,这是畸形饭圈文化的症结所在。
内心的天平歪了,有时并非因为不知公平正义为何物,而是利益驱使所致。畸形的饭圈文化,背后有深层次的利益关联,比如平台、经纪公司通过“虐粉”(制造危机感)刺激消费。从2021年起,网信办开展“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打击诱导集资、网络暴力、刷量控评等行为,取消明星榜单、限制选秀节目等,取得一定成效。
要看到,饭圈文化“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治理饭圈乱象,既要久久为功,也要“打蛇打七寸”,要针对明星和粉丝的非正常“连接”下手,要在网络上按图索骥,揪出幕后支撑力量,依法予以严惩。
从根本上说,饭圈文化是数字经济时代粉丝情感、资本运作和互联网技术交织的产物,它既是青年群体寻求认同与归属感的窗口,也因极端化行为成为新的社会治理挑战。引导饭圈文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强化监管手段,平衡文化活力与社会责任,最终使其向着理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大众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