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期待每一个共鸣的你,关注、评论,为学、交友!
在马歇尔计划之后,西方国家建立联盟的趋势不断加强。在美国的支持下,1948年3月5日英国开始同法、比、荷、卢等国就组建“西方联盟”举行谈判,3月17日,上述五国外长在布鲁塞尔签订了为期50年的《布鲁塞尔条约》。
在苏联领导人看来,《布鲁塞尔条约》“是组建美国领导下的西方同盟总计划中的第一个正式的军事政治同盟条约”,“其目的首先是反对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
“西方联盟”计划引起了苏联的领导人的高度警惕。苏联领导人担心,不仅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加入这一联盟,而且意大利、西德、美国和西欧其他一些国家也将加入,苏联领导人还把西欧联盟的建立同马歇尔计划联系起来,认为“无论是美国的经济援助计划,还是英国的西方联盟政治计划都将会使西欧和东欧相互对立,然后,将导致欧洲的政治分裂”。
布鲁塞尔条约的签订成为斯大林开展政治和思想“和平进攻”运动以回敬“新的战争威胁”的里程碑。
1、斯大林的焦虑
1948年10月,斯大林指出:
“各国人民对不久前的战争惨状记忆犹新,拥护和平的社会力量非常强大,所以主张侵略的丘吉尔的徒子徒孙们是不可能战胜他们,使他们转到新战争方面去的。”
苏联打算通过和平攻势来实现其对外政策,特别是对德政策构想,这一点在美国的档案材料中也得到了证实。
1948年6月14日,杜鲁门听取了一次汇报,其中讲到据巴黎一个接近共产党情报局的情报来源称,共产党情报局显然在准备实行一种高度灵活的绥靖方针,以避免共产主义阵线进一步分裂。同一情报来源还认为,莫斯科可能打算发动一次和平攻势,其做法是接受伦敦就德国问题提出的建议,以便在对鲁尔区的管制问题上有发言权和推进德国统一的构想。
1949年1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正式成立后,苏联方面马上注意到,在北大西洋公约草案里没有反对德国侵略复活的条款,没有吸收苏联及东欧国家为其成员的规定,这不能不被苏联领导人看作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具有侵略企图的证据。
1月28日,由苏联外交部起草、并经莫洛托夫修改后提交给斯大林的“关于北大西洋公约的声明”明确指出,苏联政府认为西方同盟和正在筹备的北大西洋军事政治联盟公约,是旨在反对苏联的军事政治联盟,英美法的政策是违反联合国宪章的,是对同苏联签订的关于德国问题的协定和英苏、法苏条约的践踏。
在这种条件下,苏联政府保留“积极而彻底地同各种战争贩子做斗争的权利”。
总之,在苏联专家看来,大西洋联盟是美国巩固自己对西欧国家控制的重要组织手段,也是利用这一地区准备新的反苏战争最重要的手段。在苏联同西方国家相互关系不断对抗的气氛下,签署北大西洋公约不能不被苏联外交部和克里姆林宫看成是“英美统治集团公然彻底同战后三国——苏联、美国和英国合作政策决裂”。
对于斯大林和其他苏联领导人来说,北约的成立意味着必须寻找新的途径来保障欧洲安全,在保障欧洲安全问题上,德国问题仍然是核心问题。
1947年11月25日-12月15日在伦敦召开的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仍然未能就德国问题达成协议,此后,美英法就德国问题召开的伦敦三方会议,1948年2月13日苏联政府在透交给美国的声明中,指责美英法的这一举动违背了英苏美法关于对德控制委员会的协议,也违背了关于成立外长委员会的波茨坦协议。
会后不久,英国主张西欧联合加强防务,以对付苏联。苏联领导人认为,英美合并了他们在德国的占领区,就是“试图利用它来组建特别的西欧集团,与欧洲的其他国家相对立,这将导致德国的分裂和欧洲两大阵营的形成”。
在苏联外交部拟定的关于北约成立的文件中,相当大的篇幅都是谈论关于德国军国主义复活的问题和关于使二战的侵略者适应北大西洋公约反苏战略计划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苏联领导人的心灵深处和苏联社会意识中对德国再次进行侵略的可能性存在的现实威胁感。
然而,苏联为了向西方国家施压,而对柏林采取的封锁行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战略目的,反而把苏联与西方大国致于直接对抗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的对外政策开始转向减少对抗,寻求同西方进行对话的途径,来解决德国问题和欧洲的安全问题,并且开始对和平运动就寄予了更大的希望,希望依靠大规模的反对侵略政策的群众运动来牵制西方国家的决策者。
2、苏联的“和平攻势”
从1949年初开始,人们看到苏联开始强调战争不是不可避免,在对西方关系上表现出了谋求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平解决东西方争端的迹象。苏联领导人调整外交斗争的策略,高举和平旗帜,谋求和平解决东西方争端,发动了西方称之为“和平攻势”的运动。
1949年元旦,苏联驻美使馆发行的《新闻公报》刊登了《真理报》驻联合国记者的一则报道,在照例向美国人民祝贺新年快乐之后,写了一段在两国人民朝着共同目标前进的道路上将不会有任何障碍的话。
1949年1月27日,苏联提出了关于签署5国和平公约的提案,同一天,斯大林在回答美国《国际新闻社》报纸欧洲分部领导人金斯别利·斯密特的问题时说:苏联政府愿意与美国政府签订和平条约,以便保证任何一方都不准备反对另一方的战争。“通过签订这样的和平条约,苏联政府就会同美国政府合作,并逐渐裁军。”
斯大林表示,如果美国、英国和法国能够推迟单独组建西德国家,那么他愿意同杜鲁门进行会谈甚至愿意取消对柏林的封锁。在这一建议未引起重视后,斯大林将之修补为一项四大国条约并表示,希望同杜鲁门进行一次面对面的密谈。与此同时,他让西欧的共产党煽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和平运动反对筹建中的西方军事联盟。
开展和平运动成为苏联领导人应对西方联盟的首选方案。正如美国侦察机关在1949年的年度总结报告中指出,苏联尽管拥有了原子弹,但现在还不打算对西方动武,他将搬出奉行自己的政治斗争策略,这一政治斗争的首选方案是组织群众性的世界和平运动,这一运动是共产党情报局和苏联保卫和平委员会领导下开展政治斗争的重要工具。
为了开展和平运动,1949年,苏联领导人把外政策的优先方针转为“为和平而斗争”,转为建立和开展“和平拥护者的运动”。在这一运动中,世界和平拥护者代表大会等国际左翼组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48年8月,由波兰共产党和法国共产党在布雷斯劳召集的工人保卫和平文化大会是苏联组织和平运动的第一步。
1948年8月在波兰的罗克劳召开了由各国著名知识分子参加的“世界文化工作者保卫和平大会”,由四十六个国家的代表组成,会址设于巴黎。会后成立了“世界文化工作者保卫和平大会国际联络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于1949年2月在巴黎开会,并计划在世界上的许多主要城市召开一系列会议,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在北大西洋公约签订之后不久,在巴黎召开的第一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
3、保卫世界和平大会的召开
档案文献证明,苏共中央组织了这次会议。1949年1月6日,苏共中央政治局专门作出了“关于全世界和平拥护者代表会议”的决议,规定在1949年2-3月间召开会议,地点在巴黎或者是日内瓦,而“如果遇到困难”,那么就在华沙或者是布拉格。
在决议中还拟定,何种组织应该成为会议的组织者,并确定了各机关、团体和联合组织的大致范围,以及由谁担任会议的代表更为理想和必要,计划了参加者的总人数,并规定会议应该通过何种文件和组织决议,苏共中央政治局为这次会议制定的主要任务是,全力把世界各国的广大群众和民主人士吸引到这一为巩固和平而斗争的运动中。
此外,苏共中央还下达了指示,为这次大会的召开提供了70000-100000美元的经费,并早在3月8日就组织了世界范围内的游行对这次会议进行支持。1949年4月20日至25日,第一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在巴黎召开,72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在苏联代表的引导下,这次会议具有强烈的反美论调。
最后,大会以六亿和平支持者的名义,通过决议谴责战争、原子弹、殖民主义、破坏联合国宪章和重新武装西德与日本的行为,大会决定成立常设机构“保卫世界和平理事会”,总部和常设机构设在巴黎。
1949-1950年间,保卫世界和平理事会在八个国家的中心地点举行了多次会议,并在1950年底组织了第二次世界大会,在世界和平委员会召开的多次会议中,最重要的一次是于1950年3月15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三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世界和平大会常委会决定发出禁止原子弹的呼吁,并为此征集签名,呼吁的内容为:我们要求无条件禁止作为侵略和大规模屠杀人民工具的原子武器,并要求在履行这一决议方面实行严格的国际管制。我们一定要把那个首先使用原子武器来反对任何国家的政府看做战争罪犯。我们号召全世界善良人民在这一呼吁书上签名,这次签名运动被其发起者称为是一次“真正的普遍的公民投票”。
在华沙召开和平主义者第二次会议的时候(1950年9月16-22日),会议宣布收集到了4.86亿人在斯德哥尔摩呼吁书上的签名。不管人们对世界和平委员会宣布的这些数字的看法怎样,有一点是根清楚的,即坚持不懈、全力以赴地收集签名这一事实,表明克里姆林宫对这一运动是很重视的,苏斯洛夫强调要优先开展签名运动,特别是在美国和英国,必须为这一运动收集上亿人的签名,“否则这一运动将丧失政治意义”,这场运动的目的是在战争问题上“加深分裂”,向世界舆论展示,谁拥护和平,谁反对和平,“揭露战争贩子”。
苏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在和平主义者第二次大会上依靠联合国办事处提出关于禁止使用原子弹的议案,这项议案已经得到了收集的签名的支持。苏联在联合国大会(1950年9-12月)提出的议案和在11月召开的和平主义者代表大会的宣言几乎是一致的,世界和平委员会第二次大会于1950年11月16日在华沙开幕。
这次大会通过的决议的要点都是苏联政策的主要目标:立即结束朝鲜战争,保证所有外国军队从朝鲜全部撤离,将朝鲜问题提交安理会,而国民党中国在安理会的席位必须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取代,完全禁止原子、细菌和化学战争;与统一的,非军事化的德国签订和平条约,召开五大国会议,两个对立的中国政府之间的问题必须先在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提下得到解决。
大会还选举了一个由二百零八名成员组成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世界和平理事会像其前身世界和平委员会一样,由于规模过于庞大,不便于有效处理工作,因此和平运动的指导工作被置于只有二十余人组成的执行委员会手中,这个执行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就是确保会议和大会的成功。
在会议上阐明正确的观点,随后再把这些观点传播到整个世界。这一任务的实现,除了依靠报纸和广播进行适当的宣传之外,还要依靠与其他团体取得的联系,利用各种机会来影响舆论,这些团体包括世界工会联合会、世界民主青年联合会、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以及其他类似的国际组织;它们都力求把自己的成员扩大到共产党的范围之外。
4、“和平战士”签名运动
由此可见,和平战士运动的执行委员会在推进俄国外交目标方面,具有与共产党情报局相平行的地位,在共产党情报局指导共产党的同时,和平委员会则指导一些国际联合会或阵线,它们显然并非公开承认或全然属于共产党,但它们自愿或不知不觉地在莫斯科的战略中起到了一种辅助的作用。
“和平战士”的主要活动是为大量文件征集签名,这些文件向舆论界以及政府、议会、联合国等机构呼吁:禁止核武器,进行全面裁军,反对北大西洋联盟和重新武装德国,以及支持苏联在外交工作上作出的一系列努力,签名是和平战士的主要武器。
1951年2月,世界和平理事会(在第二次世界和平大会上成立)发出呼吁,要求为五大国之间签署和 平协议而征集集体签名,并组织了为支持这一建议所需的征集签名的运动。
这次签名总人数达到了6亿(1951年世界人口数量为25亿,几乎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签名),五年间(1948-1952),在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和平不能等待和平只能争取”的战斗口号下,各国与世界和平大会、和平会议,为和平而召开的各种会议和联欢会,争取和平的呼吁书,请愿书和决议,以及成亿的签名(每次都是这些人),不断接踵而来,希望通过签名来赢得和平。
“除了利用国际左翼组织开展和平运动之外,苏联领导人还在本国组建一些开展和平运动的组织,与国际和平运动相配合。
为此,根据1949年8月25-27日在莫斯科召开的全苏和平主义者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决议成立了苏联保护和平委员会,该委员会的职责是协调苏联和平主义者的行动,发展和巩固同国外和平战士的友谊,同国外和平主义组织和社会机构领导人进行合作,苏联保护和平委员会的工作由通过在不定期召开的全苏和平主义者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的主席团领导。
各加盟共和国,边疆区和州以及一些比较大的城市都有地方的保护和平委员会。苏联保护和平委员会同世界和平委员会和国外的民主和平组织在工作上保持密切的接触。为了使苏联保护和平委员会的工作更加具有群众性更加多面性和更加具体。
该组织在工作上依托如下几个委员会:1.裁军委员会政治和技术部;2.裁军的经济优势部;3.裁军和民族独立部;4.裁军的道德、文化、法律和医疗问题委员会;5.出版委员会;6.同国外组织联络委员会;7。旅游委员会。
苏联保护和平委员会下设的分支机构有:1.秘书处:2.国际部:3.宣传和群众工作部。
从苏联保护和平委员会的机构设置来看,开展裁军运动是它的一项主要活动,为了响应斯德哥尔摩和平呼吁书,根据苏联保卫和平委员会的决定,1950年6月30日,在苏联开始了为世界和平拥护者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止核武器呼吁书 (斯德哥尔摩呼吁书)征集签名的活动,截止1951年7月5日,已经有5680万人在呼吁书上签了名。
面对西方联盟建立和不断加强的趋势,苏联领导人首先采取的并不是直接针锋相对的对抗措施,而是把重点放在延缓战争的和平运动上。
5、斯大林的考虑
这主要同苏联领导人如下的一些认识有关。
在以苏联为首的阵营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胜利发展和在以美国为首的阵营中的资本主义的日益衰落,最终将自然地、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
因此,为了保证这一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防止资本主义列强——就象苏斯洛夫说的那样,在其日益虚弱的情况下忽然歇斯底里大发作——向社会主义阵营发动进攻,从而阻止其向共产主义胜利进军。
在苏联领导人看来,利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运动是能够达到阻止西方联盟的建立这一目的的,至少可以对西方国家的政府施加压力。因此,世界和平理事会柏林会议被安排在三月初苏联和西方三国副外长巴黎会议之前召开,自非巧合。苏联代表要求把德国问题列为会议议程的首要问题,以阻止西方国家武装西德,在柏林会议反对武装西德、保卫世界和平口号的鼓动下。
法德两国的群众运动风起云涌,纷纷谴责美国武装西德的行为,而且,当时在巴黎开会的西欧各国代表都很关注自己在普利文计划中所占的地位,美英法三国驻德高级专员则在波恩与西德军方人士为西德在欧洲军中的份额争论不休。
西方国家围簇着欧洲军事计划的激烈争吵,以及美国为摆脱它在朝鲜半岛困境的焦急心情,都使这场反对武装西德的和平运动演得很有声色,原先各有打算的英法等国政府,此刻面对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更踌躇不前,到1952年北约里斯本会议时,在美国催促下,会议重申支持建立一支包括西德部队在内的“欧洲军”,并正式宣布西德为北约“保卫”的“领土”。
但各国纷纷以“经济”原因为由表示难以完成里斯本会议预定的扩军目标。英国政府宣称,原定三年内完成的军备计划,将作“相当长时间的延长”,法国总理富尔更因新税法得不到公众支持,无法筹措巨额费用,被迫下台。
总之,在阻止美国建立反苏的西方集团这个问题上,斯大林依然实行他当权以来所实行的战略的基本原则,仍把利用帝国主义内部矛盾放在首位,而不把利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放在首位。
1950年5月4日,在同德国共产党领导人格洛会晤期间,斯大林号召德国共产党“把重要的任务放在开展广泛规模的和平运动上,使德国很好地回想起战争以及因此所失去的许多东西。
10月14日,即第十九大的最后一天,斯大林在发表的演说中再次号召建立起维护和平的新同盟,为西欧“和平与民族独立”而斗争的口号的战略目标,在于削弱美国对欧洲大陆的影响,从而削弱西方联盟的团结和军事力量。
因此,为了维护苏联的安全,为了使国际力量对比向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最终需要依靠的是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因此,苏斯洛夫在共产党情报局秘书处第四次会议上指出:
“国际力量的对比仍然是有利于帝国主义阵营”,“为了为和平而斗争,联共将继续致力于加强苏联的经济力量,发展工业、农业和文化——这些是全世界和平的支柱。”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