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的等待,仿佛漫长的一个世纪轮回,今年2月19日对胡先生来说只是普通的一天。



没有想象中的欢呼雀跃,也没有泪流满面的释怀,他平静地接听了法院打来的电话,得知杀害女儿小娟的凶手胡某已被执行死刑。

那一刻,他内心涌动的不是复仇的快感,而是深深的痛楚。女儿被永远定格在了18岁,时间带走了凶手的生命,却无法抹去胡先生心中那道无法愈合的伤痕。

这个消息只是漫长等待的终点,却无法为逝去的生命画上句号。迟到的正义终究无法弥补一个破碎的家庭。



那么,是什么样的深仇大恨让胡某对一个花季少女下此毒手?这十三年间又发生了什么?

最后的呼喊

让我们回到2012年4月11日晚十点半左右的四川射洪沱牌镇,夜晚的宁静被一声声惊恐的呼喊打破,只听一女子连喊三声“爸爸”后便没了声息。



听到熟悉的声音,住在二楼的胡先生立刻从楼上冲下来,但已经太晚了,只见女儿躺在血泊中,胸口和腹部都在流血,而凶手早已不见踪影。

警笛声很快响彻案发现场,警方迅速展开调查,救援人员也立即进行抢救。



但小娟还是被宣告死亡,之后,父亲忍痛让女儿做了尸检,报告显示,被害人小娟身上有11处锐器所致的伤口,致命伤位于心脏处。

与此同时,警方也在全力调查,但由于事发地点偏僻,巷子里既没有路灯也没有监控,尽管楼上有邻居指出看到有人骑着摩托车离开,但看不清车牌和骑车人的样貌。



案发后的第一个月里,胡先生几乎每天守在派出所,他对警方充满信心,那段时间,警方进行了多次排查。

从情杀到仇杀,从小娟的朋友到镇上的居民,总共调查了两万多人,但由于技术条件限制,案件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



那段日子,胡先生被深深的内疚和自责所折磨,无数次回想起事发当晚的情景:如果自己去接女儿下班,如果自己没先回家……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十年间,民警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对于4.11事件,却一代代传承;十年间,胡先生从壮年步入老年,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白发也越来越密。



他变得沉默寡言,女儿的记忆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时间可以冲淡很多东西,却无法冲淡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和思念。

他依然清晰记得女儿遇害那晚的所有细节,那些画面一遍遍在他脑海中重演,如同梦魇般挥之不去。他努力生活,却始终无法摆脱失去女儿的阴影。



他期盼着正义的到来,期盼着能够将凶手绳之以法,以告慰女儿的在天之灵。他坚信,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正义不会缺席

时间来到2022年,刑侦技术的进步为这起悬而未决的案件带来了新的希望。11月26日,刑侦人员利用新技术对小娟指甲内的DNA样本再次进行比对,这次锁定了两名疑似嫌疑人。



其中一名“嫌疑人”是小娟洗头前接触过的人,另一名嫌疑人引起了警方的高度关注。原来,此人曾因危险驾驶罪和强奸罪入狱,有明显的犯罪前科。

随后,警方对其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他是沱牌镇的居民,在2012年3月前往广东打工。难道他不是嫌疑人?



好在,警方查阅了他的工厂记录,发现他在4月份有一次回重庆的记录,这一细节让警方推测,胡某可能在此期间返回老家作案。

2022年12月27日,警方将嫌疑人胡某缉拿归案。胡某对于警方的到来感到意外,但面对审讯,他供认不讳,讲述了十年前发生的经过。



原来,胡某请假回重庆是为了见网恋女友,谁知还没见到人,女友就因家境问题提出分手。失恋后的胡某回到老家沱牌镇买酒消愁,随后骑摩托车出门。在一个路口差点与正骑自行车回家的小娟发生碰撞,两人因此发生口角,但很快各自离开。



然而,胡某在经历失恋和酒精的影响下,不久后追上了小娟,并用抓钉对她一顿乱刺。



如今,嫌疑人已被捉拿归案,调查显示,他在2018年因危险驾驶被判三个月十五天,同年因强奸罪被判四年九个月。2022年7月刑满释放,不久后再次被缉拿归案。2023年,法院判处胡某死刑,2025年2月19日,胡某被执行死刑。



然而,这迟来的正义无法弥补胡先生失去女儿的痛苦,小娟的生命永远停在了18岁,而胡先生的生活也永远停留在那个黑暗的夜晚。

这起案件展示了警方在技术受限年代的坚守与努力,也凸显了技术进步在案件侦破中的重要作用。从最初的走访排查到DNA比对技术的应用,刑侦手段的革新为案件带来了新的突破。



胡某的犯罪动机源于一次微不足道的口角和失恋的情绪失控,这种扭曲的心理最终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时间无法抹去伤痛,但正义的到来终究为逝者带来了一丝安慰。

参考资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