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
2025年2月24日,哪吒汽车法务部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声明,明确否认近期网络流传的“起诉《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电影出品方并索赔500万元”等消息,称相关内容均为捏造。同时,要求传播不实信息的网络主体在三天内删除内容,否则将采取法律手段追责。
声明核心内容
- 未对电影方提起诉讼
哪吒汽车强调,从未因电影名称或内容起诉《哪吒2》出品方,网络上“索赔500万”“起诉侵权”等说法均无事实依据。公司表示,早在电影公映前,已组织上百场线下观影活动,向车主赠送电影票,以实际行动支持国产动画。 - 与光线传媒的合作关系
声明中提到,哪吒汽车与《哪吒2》出品方光线传媒曾在《哪吒之魔童降世》期间有过合作,并祝贺《哪吒2》票房突破136亿元(截至2月24日数据)。 - 法律行动进展
针对谣言,法务部门已完成网络取证,并限定传播者三日内删除不实信息。逾期未处理者,将面临法律追责。
商标纠纷:旧账被翻出
尽管此次声明否认诉讼,但哪吒汽车与光线传媒的商标争议早已存在。公开资料显示:
- 2023年,哪吒汽车母公司合众公司曾对光线影业注册的“魔童哪吒”商标提出无效宣告申请,但被驳回。
- 同年,光线影业也申请对哪吒汽车持有的“哪吒大魔童”“哪吒魔小童”等商标进行无效宣告,最终部分商标被撤销。
- 更早的2021年,哪吒汽车曾申请“我命由我不由天”(电影《哪吒》经典台词)相关商标,但因明显蹭热度遭网友质疑,最终未通过审核。
企业为何急于辟谣?
- 避免品牌形象受损
“起诉国产动画电影”的标签可能引发公众反感,尤其《哪吒2》票房已破纪录,舆论风向对企业至关重要。 - 维护商业合作
哪吒汽车与光线传媒此前有合作关系,若放任谣言发酵,可能影响未来跨界联动的可能性。 - 法律风险控制
放任不实信息传播可能被认定为默许,进而承担连带责任。
观点:蹭热度与维权的边界
从商标争议到此次谣言事件,哪吒汽车与“哪吒”IP的关联始终存在争议。企业借文化IP提升知名度是常见策略,但需注意法律风险。例如:
- 商标注册需避免直接复制他人创意,否则可能被认定为“恶意抢注”;
- 澄清谣言时,需提供明确证据(如声明中的赠票、观影活动记录),否则难以取信公众。
总结
哪吒汽车此次声明,核心目的是切割不实传言,维护品牌声誉。但从历史纠纷看,企业与“哪吒”IP的纠葛短期内难以彻底厘清。对消费者而言,车企与文化IP的联动若缺乏原创性,容易引发争议;而对行业来说,如何平衡营销创新与法律合规,仍是长期课题。
你怎么看?
企业蹭IP热度是否算“合理操作”?面对谣言,三天删帖的“通牒”又是否足够?评论区聊聊你的观点。
(文中数据及事实均来源于公开报道,不代表作者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