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女儿今年14岁,读初二。从小到大,我认为她都是一个自律性一般的孩子,需要家长看管。
学习上我盯得紧一点,抓的严一些,她的成绩就能往上走;
如果我一时没顾上,或者放手想锻炼下她的自制力,成绩就会下滑。
所以这些年,女儿的学习一直在我的催促监督下进行,排名偏上。
上初中后,学业压力增大,作业量也明显增加,女儿渐渐有些力不从心。
一方面,她很着急,常常把要努力挂在嘴边,也在课桌周围贴满了打鸡血的励志小纸条。
可在行动上,却总是拉跨,不够自觉自律,还总喜欢给自己找借口。
周末放假,明知道各科作业很多,但她不先把作业写完,而是玩手机。
等到了周日,发现写不完了才开始着急,哭唧唧的抱怨老师太烦,布置这么多作业!
晚上学习的时候,也是总拖延磨蹭,经常弄到深夜,第二天早上起不来,又开始发脾气。
不是闹钟不够响了,就是我们怎么不多叫她几遍。
平时学习状态不积极,考试自然也考不出高分。
可她不反省自己学习态度和习惯的问题,反而怪学校出题太难。
那个强词夺理的劲儿,常常弄得我也跟着火冒三丈,骂她几句才肯消停。
心平气和时,我也会好好跟她讲,不要总给自己找借口,找理由,这样除了当时心里好受点,一点好处都没有。
可这些道理,她全当耳旁风,下一次出现问题,还是会下意识的找理由。
我觉得自己就是在对牛弹琴,只盼着女儿慢慢长大了,能改掉这个性格习惯。
期末考试结束,女儿的名次排在班级倒数第五。
她文科成绩尚可,但数学只考了67分。看到分数的那一刻,我一时间没反应过来,缓了好久。
我知道,理科是她的弱项,但数学满分可是150啊,怎么能考出这么个分?
这半年,我还送她去一对一补数学,每次叮嘱让她好好学,用点心,她都点头,让我放心,自己知道努力。结果就给我努力出这么个让笑掉大牙的分?
我越想越来气,质问女儿数学为什么考成这样。
她丝毫没有愧色,而是先摆出一副气愤的表情,开始给自己开脱:
这次的题太难了,学校出这么难的题就是变态,不想让我们考高分; 我明明平时努力学了,但我也不知道怎么不会做; 班里还有几个比我分数还少的呢!
看着她振振有词的样子,小嘴叭叭的找理由,我气的心脏砰砰直跳,整个人都有些发抖。
我狠狠推搡了女儿几下,厉声责骂:
怎么每次有点什么,都是别人的问题?你一点毛病没有? 平时有多少次,我苦口婆心的告诉你,多做题,你还不耐烦,照样玩手机! 这下好了吧?考了这么点分,还没有我鞋码大!你丢人不丢人啊! 我要是你,我都不好意思上学,没脸见人!
女儿被我骂哭了,可能也是被我的怒火吓到了,不敢再说话。
但看着她那委屈又气愤的眼神,我明白,她下次还是这样,不会改。
那天晚上,我的心率一直很高,心跳加速,喘不上来气,胸口有一种憋闷的感觉。
后来打车去了医院,才知道自己是情绪波动引发的心动过速。
医生告诉我,现在因为管教孩子被气到医院的家长不少,还有被气出心梗和脑梗的,让我以后控制情绪,减轻心脏和血管负担。
我感到一阵后怕,也真的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不然我真怕哪一天,自己被气出点好歹来,女儿的问题还是没有改变!
2
抱着挫败的心态,我开始想办法调整,认真学习。因为过去的经历告诉我,按过去的教育方法,无法纠正女儿的问题,我必须寻找科学的方式。
慢慢的,我终于弄明白,为什么女儿给自己找理由、找借口的毛病屡教不改了。
因为我一直在用不科学的方式教育孩子,慢慢养成了她喜欢甩锅的性格。
首先,是沟通方式有压迫感,让孩子下意识的为自己开脱。
当孩子犯错,或者没考好时,我总是习惯性的质问:
怎么又忘了,上次你不是保证过吗? 为什么没考好,平时都怎么学的? 怎么别人就说你,你自己一点问题没有?
我总希望女儿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承认自己的不足。
但孩子经常被父母质疑和否定时,由于害怕责骂惩罚,往往会去推卸责任,从外在找借口。
因为逃避恐惧,减轻不安是人的本能。
时间久了,孩子就养成了思维定势。
其次,是会无意识的拿孩子跟他人比较。
为了不让孩子骄傲自满,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很多家长都会无意识的表扬别人家的孩子,希望激励自家孩子上进:
别人都能做到,怎么你不行呢? 你看看邻居家的孩子,不光学习好,还有多项特长,你就光学习还弄不好。
这种比较的方式,通过放大其他孩子的优点,来“打压”自己孩子的自尊心。
当孩子遇到困难,或者没做好时,就会给自己找理由。
一方面是自我安慰,让心里不那么挫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堵上”父母的嘴,少听一些贬低的话。
长此以往,孩子会丧失热情和内在动力,进一步验证了父母的“咒语”。
所以,看似毛病出在孩子身上,但造成问题的原因却跟父母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想要改掉孩子屡教不改,推卸责任,给自己找借口的坏习惯,家长要从调整教育方式入手。
我用了下面三种方法,简单却很有效,成功让女儿有了转变,愿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
1、要改善我们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引导孩子主动解决问题,而不是揪着孩子的错,不停指责孩子
遇到问题时,很多家长会习惯性的引导孩子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严厉质疑的态度,压迫感十足,很容易让孩子担心被骂,把问题推给外界。
这并非孩子有意为之,因为自我保护是人的天性。
所以想要孩子愿意为自己的言行负起责任,家长可以改善沟通方式,让孩子从被质问的“审判”中走出来。
再出现问题时,可以引导孩子总结教训,自己说说准备如何做,才能变得更好。
比如考试失利,不要问:怎么考这么点分,你平时都怎么学的?
而是说:这次成绩确实不太理想,妈妈知道你也想考好的,你感觉想要下次考出理想的成绩,接下来做些什么呢?
这种沟通方法,会让孩子的注意力,从被责骂的恐惧中,转移到主动思考解决方案上。
调动了积极性,孩子不仅会思考接下来应该怎么做,也会更有热情去做到,因为这是他自己总结出来的。
养成习惯后,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内驱力,提高自律性。
2、管住我们自己的嘴,少跟孩子重复唠叨,多认可孩子、激励孩子
面对孩子的屡教不改,说到做不到,家长往往变得越来越唠叨。
但重复再多遍,孩子也无动于衷,因为习惯了唐僧念经一样的“噪音”,他们已经关上了耳朵。
最后变得家长明知唠叨无用,却还路径依赖;孩子厌烦又无奈,内心越来越叛逆。
与其被唠叨破坏亲子关系,家长不如用肯定的方式,去鼓励孩子正确的行为。
希望孩子改正的错误,去做的事,家长提前告知。
然后,不再一遍遍提醒,指出孩子的问题,而是管住嘴,让孩子自己承担做不到的结果。
女儿写作业经常磨蹭拖延,好几次导致作业写不完,熬到后深夜,困的烦躁又哭唧唧。
我告诉她,为了你的健康,以后晚上十点半必须上床睡觉,作业完不成,我一样签字。你自己把握好时间。
女儿点头答应,但她做不到。晚上8点了,她还在磨蹭,没开始动笔。
我管住嘴,不唠叨不催促。到了十点半,我让她洗漱睡觉。
女儿急了,朝我嚷嚷:不行,我还没写完呢!明天老师说我怎么办!
我温和但坚定的告诉她:这是我们说好的,就这么办。
几次下来,女儿知道,我不会妥协。
她再也不敢磨蹭了,晚饭后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
当她做到时,我会及时肯定她的进步,夸奖她的高效。
女儿听了很高兴,每天学习时很少拖延,主动性更高了。
唠叨和指责,不能激发孩子的主动性;认可鼓励,才能帮助孩子强化行动的积极性。
3、不拿孩子做比较,多看孩子的正面行为,多给孩子正向反馈,才能调动孩子的自信和内动力
每个孩子的天性不同,成长的节奏也不一样,所以,拿孩子跟其他人做对比是不公平的。
即使别人家的孩子再优秀,再出类拔萃,家长也应该客观、冷静看待。
同时,引导孩子遵照自身的天性发展,踏实走好每一步。
女儿文科很好,理科不行,但我过去总是对她的优点和特质视而不见,一味盯着她落后的理科各种批评数落:
你别总说你不喜欢数学,不擅长,有几个人真心喜欢数学的? 但人家怎么能学好,就你不行? 你是脑袋就是不如别人吗?
这些否定的话就像魔咒一样,不断打击着孩子的自信心,也强化她给自己找借口的习惯。
现在,我不再拿她的弱项,跟其他人比较,而是积极认可她的优势和特点。
你作文写的真棒,说真的,很多成年人都写不出来。 妈妈觉得你只要开始做,就没有做不好的事。
来自家长的积极肯定和心理暗示,让孩子在被认可、被激励的过程中,不断强化积极的信念:
我很棒,我能做到,努力就会有进步。
她的自我认同和内在动力,也会不断被激发,驱使自己主动做事。
只要做了,就会有正面反馈。孩子就会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体验到进步的快乐。
没有了父母的比较和否定,建立了自信,孩子自然会减少给自己找理由的习惯,学会对自己负责。
自从我改善了教育方式,女儿也在我的引导下,改变了很多很多。
她给自己找借口的次数越来越少,当我发现女儿变得充满信心和力量,主动去学习、解决问题时,我才意识到,她已经很久没有给自己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找理由了。
她的学习成绩和社交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好。
相信很多家长都跟过去的我一样,因为孩子的屡教不改,消极抱怨而气的冒火。
但我和女儿的经历足以说明,只要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主动改变,孩子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End---------
继续阅读:
作者简介
来源:青春期父母成长学堂(ID:fumuxue199),擅长处理青春期阶段孩子厌学问题;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和孩子;家有青春期孩子,请关注我。
121我二胎备孕生女儿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