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董鑫
《早春励志》
——致大气污染攻坚铁军
东风已破九重峦,催得新阳暖大寰。
铁帚扫尘云拭镜,银锄掘绿土生澜。
铁军犹战未解甲,霜鬓何辞频闯关。
明日春深花满路,青山与我共凭栏。
(注:DeepSeek荣誉出品)
2月24日,生态环境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李天威念了一首用DeepSeek为“大气污染攻坚铁军”作的诗。
政知君注意到,这是李天威首次以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身份出席新闻发布会,此前他担任生态环境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蓝天不是等来的,而是拼出来的。”
发布会开始,李天威分享了一组2024年“蓝天成绩单”:
全国PM2.5浓度为29.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优良天数比例为87.2%,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0.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是“十四五”以来最好。
实施秋冬季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应对分阶段差异化管控,组织开展跨区域联防联控,有效减少中重度污染天气将近50%以上。在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同比下降3.4%。
其中,北京市PM2.5浓度为3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连续4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达到290天,同比增加19天;重污染天数仅有2天,天清气朗的“北京蓝”不再是“限时免费”,而是越来越“包月服务、包年消费”。
总体来看,“十四五”以来,全国重污染天数比例稳中有降,2024年为0.9%,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蓝天保卫战“十四五”的最后决战已经打响。
李天威表示,要实现“2025年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控制在1%以内”的目标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和挑战。
从大气污染的形势看,产业结构高耗能、高排放特征依然突出,能源消费仍将刚性增长。
从气象条件看,全国今年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偏少,大气污染扩散条件相对不利。
从气候形势看,2025年春夏,拉尼娜事件趋于结束并逐渐向中性状态转换,转换期秋冬季气象条件往往总体偏差,极端气象事件频发,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天气过程时有发生,也不排除“跨年霾”的出现。
“客观条件不利,人就要更加努力。”
李天威介绍,关于“十五五”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和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目前还在研究阶段。
他透露,生态环境部正在组织开展对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进行修订研究工作,在实施情况评估、人体健康影响和标准限值修订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积极进展。
政知君注意到,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于2012年修订发布、2016年全面实施。其中PM2.5年均浓度二级标准限值是35微克/立方米,
2024年,我国近3/4的城市PM2.5年均浓度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其中,近半数达标城市PM2.5浓度还高于25微克/立方米,也就是“美丽中国”建设提出来的2035年目标。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这部分城市,特别是已经达到了25微克/立方米的城市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的引领作用已经明显减弱。
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更新了《全球空气质量指南》,把PM2.5年均浓度指导值从10微克/立方米收严到5微克/立方米,以更好保护人体的健康。
李天威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关注对健康影响最大的PM2.5和PM10等大气污染物,不仅修订主要污染物的标准限值,还将同步修订配套的监测、评价等技术规范,更好提升大气环境质量管理水平。
“既不盲目跟风国际最严水平,也不一味追求改善速度,更不会搞大气污染治理‘休克疗法’。将坚持稳中求进、蹄疾步稳,让地方跳一跳够得着,达标所需的资金、技术、方法手段循序渐进能跟上,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李天威说。
欢迎下载“北京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