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七点半,天刚蒙蒙亮,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昆明卷烟厂动力车间锅炉房的工程师室已亮起灯,锅炉修理组组长汤斌裹着沾满机油渍的工作服,像往常一样坐在中控电脑前,布满老茧的手指在触控屏上快速滑动,检查前一天锅炉燃烧的实时曲线图。这个动作,是他长期以来的工作习惯。
汤斌在检查设备。保剑波摄
2024年初春,昆明卷烟厂启动“单箱综合能耗攻坚行动”。汤斌为锅炉精准“把脉”,从海量的运行数据中,揪出了“隐形耗能”。在班组例会上,汤斌耐心向同事们解释:“有人追求快速升压,水位稳定后直接把燃烧器功率瞬间调至高值;有新人因不熟悉设备特性,频繁微调参数造成压力震荡……这些不当操作都会导致能源浪费。”
“咱们能不能像编曲谱那样,给锅炉操作定个标准?”一次技术研讨会上,汤斌的提议引起热烈讨论。面对争议,他搬出珍藏多年的锅炉“病历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设备异常时的参数特征。“标准化不是扼杀创造力,而是建立科学底线。”
汤斌带着团队开启“数据掘金”行动:分析近半的运行数据,在启停炉记录中寻找共性规律,甚至将老师傅的“手感”转化为量化指标。
次日晨会上,汤斌展示的“压力自愈曲线”令众人豁然开朗。正是这次观察,让团队确定了“分段把控、预留缓冲”的操作原则,根据实际工作内容总结出《HKB燃气锅炉精益操作法》。这本78页的手册里,既有每一步启炉检查步骤的详细解读,也有严谨的启炉流程图,关键节点标注着“弹性区间”,重要参数后附有“异常图谱”,甚至专门设置“经验值浮动带”,既规范操作又保留优化空间。
根据操作手册,汤斌创新设计“三段式”培训:先在模拟系统上“沉浸式演练”,再到实操中“手把手带教”,最后通过“盲操作测试”巩固技能。他特意保留了一张压力波动剧烈的曲线图,挂在培训室门口警醒众人:“每个不规范动作,都是向蓝天支取的‘能源支票’。”
去年十月,凝结着集体智慧的标准化操作法开始显效。环境周报、月报上的气汽比数值持续走低,设备故障率下降,启炉时间缩短。
“最好的节能设备,是操作者心中那杆秤。”汤斌摩挲着手册,深有感触,“创新,未必是颠覆性的技术革命,把平凡做到极致,便是通向卓越的阶梯。”(邓焯阳)
来源: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昆明卷烟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