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最被史学界所接受的答案,就是船队运行的开销太大。导致后来明朝政府为了缩减开支,不得不暂停航海活动。



而后来,到了明朝中期,明朝政府再想重启船队的时候,却发现很多的相关技术,已经失传了。就连完整的航海资料,据说都被人给烧了。

这个答案,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释问题。但同时,如果我们沿着这个答案,继续深究下去,我们却会发现:在这个答案背后,存在很多很难解释的疑问。

这个问题,我们其实还得从郑和下西洋本身说起。



据史书记载,明朝永乐、宣德年间,明朝官方曾经派遣郑和,七次率领船队,进行海上远洋航行。

在这七次远洋航行当中,郑和最远抵达过东非和红海。

这几次大规模的航海活动,极大的开拓了海外贸易,拓展了明朝的朝贡体系。不管是在政治还是在文化方面,都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对于郑和下西洋这件事本身,后世并不陌生。但接下来,当我们开始触碰这其中的细节时,我们却很快会发现一些令人惊讶的东西。

首先,当时郑和乘坐的船,到底有多大呢?

按照《明史》记载,郑和船队当中,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



对于这个数字,现代人感受的可能未必会那么深刻。或许,我们可以做一个比较。

按照明朝的计量单位计算,明朝的一尺,大概相当于今天的31厘米,基本和今天的单位长度相差不多。而按照这个算法,四十四丈的长度,大概要超过140米!

今天的052D驱逐舰,整体舰长大概是156米,宽度则是19米,相当于明朝的六丈左右。



也就是说,郑和当年乘坐的宝船,是一个和今天052D驱逐舰差不多长,但宽度要宽三倍的超级庞然大物!三艘052D并驾齐驱,放在那里,大概就相当于是比郑和宝船稍大的规模。

那么,问题来了。

这么大的船,明朝初期的时候,到底是怎么造出来的呢?

要知道,造船业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技术工种。建造一艘小船和一艘巨舰,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想要建造如此大的船,往往需要几十甚至是上百个行业参与,十万甚至是几十万人协同工作,并且拥有一个完整的造船产业链。

就算放到今天,世界上能搞定这些的国家,也不超过十个。

当然,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明初的造船业,确实能满足这个要求。因为中国古代的造船业,历史非常悠久,而且一直在不断发展。当年宋朝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能进行远洋航行。到了元朝之后,海上国际贸易更是开始日趋成熟。



这种贸易,倒逼造船业迅速发展。所以到了元末的时候,鄱阳湖之战当中,陈友谅就已经能搞出五十米左右的大船了。等到明朝开国之后,当明朝整合了全国的造船业之后,继续向前发展,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一个更令人吃惊的问题出现了。

请问,明朝建造如此大的大船,到底是怎么解决龙骨问题的?或者说,明朝人是怎么解决船体材料问题的?



要知道,船在海上航行的时候,需要承受风浪。而风浪的出现,会导致船体内部,承受巨大的弯曲力矩。如果是纯木质材料,很难承受这么大的力矩。

这也就是今天的大船,为什么都要用钢铁,乃至是特种合金建造的原因。不是因为大家找不到更轻的东西,而是只有钢铁的强度,才能满足建造大船的要求。

而一般的木头,很难满足这个要求。



那么这样一来,再继续深究下去,我们就会发现:如果史书上的记载是真的,那么明朝初年的造船业,绝对发达得超乎我们想象。

要知道,直到19世纪,在世界各国都已经开始玩铁甲舰,开始以蒸汽作为动力的时候。各国的主要战舰,依然少有船能超过郑和宝船。

而从船的角度出发,接下来,我们再思考郑和下西洋被叫停的原因,或许就能感受得更加直观了。



对于明朝叫停远洋航行的原因,目前史学界主要大概有三种猜测。

第一种猜测,也是最被大家所熟知的猜测,就是花费太大,让明朝政府已经承受不起了。

要知道,郑和的船队,并不是只有一艘宝船,而是一个整体船队。除了宝船之外,郑和船队还有超过两百艘其他类型的船。而船队上面的人,则是在两万人左右。



再加上维修和建造船只的工匠,明朝政府想要维持船队,就必须得养活超过十万人。这个概念,大概就相当于是明朝政府,常年维持一支十万人编制的骑兵军团。

这个开销,哪怕是对于巅峰时期的明朝来说,依然是十分肉疼的。

而船队出海之后,虽然也能和各地进行贸易,赚取一些经费。但和整体开销相比,依然是入不敷出。



而且后世曾有人考证后认为,郑和船队的财务情况比较特殊。建造船队的钱,是国家从国库支出的。但是船队赚回来的钱,却被皇帝收入了自己的私库。然后在不经过大臣们的情况下,自己随意调配。除了用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之外,更多是用来支持对北方草原的战争,完全绕过了国家的钱袋子。

这样一来,大臣们自然不喜欢这种巨大的吞金兽了。



于是后来,明朝的官僚系统,开始整体反对船队,认为船队开销太大。最终,船队就被叫停了。

第二种猜测,则是略带一些阴谋论的味道,那就是所谓的‘贸易权’之争。

简单来说,郑和的船队出海,直接从根本上垄断了当时明朝的对外贸易。而很多官员,私下都参与了对海外的贸易,参与走私。所以,明朝政府维持郑和船队的存在,会让这些官员及其家族,无法再从海贸当中赚钱。



于是,大家后来都开始反对,甚至不惜把郑和的船队资料给藏起来,或者直接毁掉。最后,就算皇帝想要再维持船队,都没有办法维持了。因为他不能跳过整个官僚系统,直接管理船队。

至于第三种猜测,则是材料方面的猜测。

有人认为,想要建造郑和宝船,必须使用那种特别大的木材。而到了明朝中后期,各地的巨木都已经被开采完毕,明朝已经很难再找到足够大的木材。于是最后,船队没法维修,也没法再建造,自然也就无法维持了。



具体真相如何,其实直到今天,我们都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但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那就是当年郑和下西洋的规模,真的是超乎想象。同时,明初时期,明朝的造船业技术水平,恐怕也远在我们的想象之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