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乐产业观察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 | 朱力克

华语乐坛首位巡演场次破1000场的歌手诞生了!

2025年2月24日,62岁的张学友在海口完成“张学友60+巡回演唱会”的第218场演出,这也是他职业生涯的第1000场个人巡回演唱会。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极其罕有的成绩,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在舞台上的永恒定格。

“1000场对我来讲是什么,就是证明我过去四十年,放了超过接近3000个小时在这个舞台上。我相信我对这个舞台有足够的真诚,也有足够的爱。”张学友说,“谢谢可以让我一直站在这个舞台上面的每一位歌迷,无论你今天在场或是不在场,我的过去都承载着你们的爱与支持。”


张学友与1000场纪念标识合影(摄影:沈晶)

张学友的10次个人巡回演唱会历程,堪称一段跨越时空的音乐传奇。1987年,出道三年的他即举办首轮个人巡演“张学友87演唱会”,从香港红磡出发,足迹遍布亚洲、欧洲、大洋洲及美洲,到访超过18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座城市,到2025年的第十轮巡演累计场次达到1000场,整个历程跨越了38年。

当62岁的张学友在舞台完成极限挑战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体能奇迹,更是一个行业标杆的自我修养——在假唱争议频发、流量艺人站桩式划水的演出市场中,张学友的存在,恰似一剂强心针,宣告着“实力才是硬通货”的永恒法则。

关于时间、体力与匠心的极限挑战

2023年5月至2025年2月,“张学友60+巡回演唱会”以平均3天一场的频率席卷全球,其背后是歌手的高度自律,以及整套高度成熟的工业化运作体系。与同期艺人相比,张学友的千场纪录具有多重稀缺性:

首先,是年龄与强度的反差,62岁张学友的演出频率远超年轻歌手和团体,且全程真唱。有媒体粗略统计,巡演前七个月,张学友就完成80多场演出,期间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飞来飞去。

期间即便偶有“病假”,只要他康复归来后,舞台表现依然稳定。相比有些歌手“唱太多”“嗓子承受不住”的争议,张学友在上海站收官时,完成标准动作“一字马”后轻松地对歌迷说:“体力上完全没有问题,只要我不生病。”


张学友巡演海口站(摄影:沈晶)

其次,是商业与艺术的平衡。秉持着“艺术工业化”的理念,62岁的张学友在体力分配上实现科学化,每场30余首歌曲中,经典曲目占比70%,新编曲目占30%,既满足怀旧需求,又避免审美疲劳。本轮巡演舞台以“水”为核心意象,全息投影与机械装置结合。重现《偷心》的复古情调时,LED屏幕实时渲染的“深海之舞”与舞者动作精准同步,单场技术调试耗时超300小时。这些措施让本轮巡演成为标准化、精品化的商品。

再次,是华语乐坛罕有的全球辐射力。张学友的作品既有万人合唱的怀旧金曲,大批“50后”的资深粉丝,而《繁花》带动的《偷心》翻红,则意外为其注入90后、00后新血,让这场跨越40年的音乐长跑成为全民狂欢。其歌单涵盖国语、粤语、英语甚至爵士改编,受众群体覆盖中国、东南亚及欧美,这种“代际通吃”能力,使其在碎片化市场中保持稀缺性。


张学友巡演海口站(摄影:沈晶)

仅2024年,张学友演唱会总票房达26.1亿元,场均上座率85%。2023年10月,张学友在成都连开9场演唱会,两次开票均在十几秒内售罄,总计观众人数达12.1万人次。类似这样的票房奇迹,在各地轮番上演。

这场千场盛宴的含金量,远超数字本身。“张学友是个例,像他这样的歌手,唱这么高频率,还能保持高水平的,在业内非常少。”有演出公司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从百场到千场:张学友的舞台进化与行业天花板

为庆祝张学友1000场巡演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合作40多年的环球音乐为张学友奉上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

一幅三米多的中国工笔画长卷,呈现张学友十轮次的演唱会历程。每一轮巡演的舞台设计、灯光效果、经典造型都被精心刻画,画卷的背景是一片星河般璀璨的粉丝灯海,万千双手高举灯牌,点亮了38年的非凡音乐旅程,寄寓着全球歌迷长久的深情陪伴。


从左至右:陈志光、陈柳泉、张学友、徐毅、张松辉 (摄影:沈晶)

虽然张学友多次表示他并不以破纪录作为目标,但他的历次巡演都在不断地创造纪录,书写历史。

张学友的巡演史堪称华语乐坛的“活化石”。1984年,刚出道3年的张学友就开了人生第一场个人演唱会,这在当年当红的新人歌手中也是极为罕见的。1995年《友学友演唱会》总计举办100场,刷新了当时华人歌手举办单次演唱会的纪录;2010年《1/2世纪世界巡回演唱会》在一年之内现场观众总数突破200万,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认证的“12个月内巡演最多观众人数”的纪录;2016启动《A Classic Tour学友经典巡回演唱会》,历时三年举办233场,成为华人歌手单轮巡回演唱会的最高场次纪录。

目前看,全新的“60+巡回演唱会”很可能再度打破上一轮巡演的场次纪录。

可以说,张学友是华语乐坛最爱巡演的歌手,以至于大众频频发出疑问,“张学友这么拼是因为缺钱吗?”

但真正的原因,可能只是因为对舞台的不舍。张学友曾对媒体表示,自己常有失业的恐惧,“做这行很没有安全感,现在有人来看你,不代表之后有人看你。所以永远都有不安全感”。打破这种恐惧的办法,就是一直让自己站在舞台上。


张学友巡演海口站(摄影:沈晶)

回顾自己的演唱会生涯时,张学友曾在采访中说,1995年第一次做够100场巡回演唱会,回家照镜子觉得自己瘦了一圈。直到2007年,他都抱着“在台上燃烧自己”的信念,过于拼命,以至于忘了要享受舞台。这之后,他才慢慢学会享受演出本身。

“为什么可以做那么长,还是因为自己喜欢。开心的时候很多东西都会很顺。”张学友说。

38年间,他不断挑战极限,从“唱跳新人”蜕变为“舞台装置艺术家”,更是亲自参与曲目编排、灯光编程甚至票务策略,将演唱会打磨成可复制的标准化产品,推动巡演从“歌手中心制”进化为“产品经理制”。

他本人更是保持苛刻的职业素养,每日2小时声乐训练、演出前8小时禁食、团队30年零核心成员变动,从来不用提词器,不仅要靠自己记住每首歌的歌词,甚至在致谢时可以清晰地说出53人规模管弦乐团里每一位乐手的名字。

华语歌坛“拼命三郎”之名名副其实,这也解释了为何张学友可以站在行业巅峰40年,成为行业的天花板。


环球音乐大中华区主席暨首席执行官徐毅为张学友送上千场纪念铭牌

本土化与国际化博弈,张学友的“破局样本”

当下,国内演出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一方面,张学友、刘德华等老牌巨星巡演预售火爆;另一方面,大量流量艺人票房遇冷。同时,海外歌手加速涌入,分食市场份额。

大型演唱会数量激增,但内容同质化、票价虚高、演出质量不稳定、服务体验缺失等顽疾也一再暴露。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大型演唱会数量同比增长49.9%,但平均票价下降15%,观众复购率仅23%,是真真切切的“虚假繁荣”。

但仍有大量资方、演出公司希望能借着势头继续办演出,寻找优质的外籍艺人,也成为不少演出商另辟蹊径的着力点。

对比来看,海外艺人只比华语艺人更拼。国外市场里票房收入最高的前20大巡演,超过半数是年龄在50岁以上的艺人。但即便麦当娜、迈克尔杰克逊、玛丽亚凯莉等老牌歌手,巡演数量都未达到1000场。经查询,solo歌手巡演能达到1000场的可能只有Elton John、Bruce Springsteen了。这也更凸显出张学友千场纪录的含金量。



很难说,丰富的演出经验和内容创作力谁成就了谁。但对于音乐人来说,舞台无疑是让其作品焕发生命力和影响力最有效的途径。

就华语市场来说,张学友巡演的成功带有不可复制性。从内容上说,他辐射了老中青三代,储备了海量歌迷和歌曲。同时,巡演本身作为一个商品,巡演筹备了数年,张学友也愿意花费大量时间来参与打磨,为观众展现极致的视听盛宴。

但同时,张学友的成功仍能为当下的华语乐坛带来多重启示。内容为王依然重要,行业需摒弃“赚快钱”思维,培养兼具实力与职业素养的“常青树”,而非依赖短期流量。具体执行层面上,只有将工匠精神注入巡演产业链,才能在全球市场中守住华语音乐的旗帜。

当62岁的张学友完成1000场巡演,许愿“唱到90岁”时,不但丈量出一个歌手的职业半径,更标定了一个行业的价值尺度。对华语乐坛来说,更是留下一个问题:

在速成与速朽的循环中,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拥有下一个“张学友”?答案或许藏在他的舞台哲学中——唯有将演唱会视为与时间的长期对话,才能让艺术超越流量,让传奇抵抗遗忘。

-全文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