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果(金)东部的山丘密林中,枪声与雷暴声交织成一片。2025年初,卢旺达支持的武装力量“M23运动”以摧枯拉朽之势撕开了刚果政府军的防线,短短一个月内控制了北基伍省近三分之一的土地。这场攻势不仅搅动了刚果(金)脆弱的政局,更让乌干达、布隆迪等邻国嗅到了“分蛋糕”的机会——有的暗中输送武器,有的以“维和”名义屯兵边境,刚果东部俨然成了非洲版的“火药桶”。而在这片混乱中,中国大使馆的一纸安全提醒,为数千名在刚中国公民拉响了警报。



卢旺达的“闪电战”与邻国的算盘

卢旺达军队的装甲车碾过泥泞的乡间公路时,车身上新涂的迷彩还泛着潮湿的光泽。这支以高效着称的部队,早在2024年11月便通过跨境突袭支援M23武装,一度逼近刚果东部重镇戈马市。当地居民用手机拍下的视频里,M23士兵肩扛反坦克导弹穿行于玉米地,身后是浓烟滚滚的政府军哨所。“他们像收割庄稼一样推进,”一名逃亡至戈马的农民描述,“政府军一触即溃,连撤退都来不及收拾弹药箱。”

卢旺达的强势介入并非偶然。刚果东部丰富的钴、钽、锡矿藏,早已让这个人口稠密的小国垂涎三尺。而随着M23控制区扩大,乌干达、布隆迪等国也悄然动作:乌干达以“打击民主同盟军(ADF)”为由,将特种部队部署到刚果边境;布隆迪则被曝向反政府武装“红色塔巴拉”提供后勤支持。“这些国家像秃鹫围着将死的猎物,”刚果政治分析家姆万巴讽刺道,“每个人都想从刚果的伤口上撕下一块肉。”



刚果的“内忧外患”与政变余波

就在卢旺达势如破竹之际,刚果(金)首都金沙萨却差点上演了一场“宫廷政变”。2024年5月19日凌晨,一伙武装分子突袭副总理卡梅雷的官邸,试图绑架政府高层作为谈判筹码。这场持续4小时的枪战中,2名警卫身亡,政变头目马兰加被击毙,但其同伙本杰明在审讯中供出了更惊人的计划——“我们原本要炸毁国家电视台,让全国陷入恐慌”。

政变虽被挫败,却暴露出刚果政府的千疮百孔。在东部的伊图里省,ADF武装分子用砍刀屠杀整村居民;在北基伍省,CODECO民兵为争夺金矿将俘虏绑在树干上当靶子;就连首都金沙萨的街头,持刀青年团伙也在光天化日下抢劫外国商人。一名中资企业安全主管苦笑道:“我们给员工配发了防弹衣,结果发现最危险的袭击不是来自武装组织,而是饿红眼的流浪少年。”



中国使馆的“安全网”

“刚果(金)不是冒险家的乐园,而是生存挑战的考场。”2025年2月,中国驻刚果(金)大使馆的公告栏上,这句加粗标红的警告格外醒目。自卢旺达攻势升级以来,使馆已发布十余次安全提醒:从要求公民“避免前往北基伍、伊图里等极高风险地区”,到提醒戈马附近人员“防范火山有毒气体”,事无巨细地织就一张防护网。

在刚果经营铜矿的中企员工王磊对此深有体会。他的营地曾遭遇武装分子夜袭,全靠使馆协调的安保公司及时赶到。“那晚我们躲进地下室,听见子弹打在集装箱上的声音像爆豆子,”他回忆,“后来才知道,袭击者是想抢柴油发电机去黑市倒卖。”如今,他的公司不仅筑起了3米高的防爆墙,还安装了与使馆直连的应急警报系统。



夹缝中的“中国方案”

当西方媒体炒作“中国在非洲扩张军事存在”时,刚果(金)的中国公民正在用更务实的方式应对危机。在卢阿拉巴省的矿区,中资企业联合组建了联防巡逻队,用无人机监控方圆20公里的武装分子动向;在南基伍省,医疗队给当地村民发放印着中文标识的急救包,顺便科普如何辨别地雷;就连华人超市的老板娘也学会了用斯瓦希里语喊“快趴下!”——这是她从防恐演练中学到的保命口令。

这种“民间智慧”背后,是中国外交的精准发力。2025年1月,中方推动刚果政府与M23代表在坦桑尼亚举行秘密会谈;2月初,中国驻非盟特使公开呼吁“域外国家停止输送武器”——这番话被解读为对卢旺达及其支持者的委婉警告。正如南非国际问题学者格巴沙所言:“中国人不像西方那样挥舞大棒,但他们用矿场合同、基建贷款和安全提醒,悄悄改变了刚果的权力平衡。”



未来的十字路口

夜幕降临戈马市,中国援建的太阳能路灯在街道上投下惨白的光晕。这里距离M23控制区仅有15公里,街角沙袋垒成的掩体后,政府军士兵正用夜视仪监视着远方山脊的动静。一家中餐馆的老板老李在铁栅栏后挂出招牌:“战时特供——扬州炒饭配防弹外送。”

这黑色幽默的一幕,恰是刚果(金)现状的缩影。卢旺达的野心、邻国的算计、政府的疲软与平民的苦难,在这片土地上拧成死结。而中国的角色愈发微妙:既是刚果矿产的最大买家,又是安全秩序的呼吁者;既要保护数万公民的安危,又要在国际博弈中守住中立立场。

正如使馆公告中那句平静却沉重的结语:“请记住,生命安全永远比合同上的利润更重要。” 在刚果东部的血与火中,这或许是最清醒的生存法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