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自1月上任以来,在国内“大刀阔斧”;在国际上,撇开乌克兰和欧洲盟友与俄罗斯接触、打出“稀土讹诈”牌,对中国、墨西哥、加拿大等国打出“关税”牌……

中美俄是当代版《三国演义》?中美矛盾能够缓和吗?面对纷繁的世界局势,确定性究竟在哪里?

吴小莉专访香港大学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前主任李成,凤凰卫视中文台2月24日晚20:30首播。

特朗普打出“稀土讹诈”牌

俄乌战事三周年 国际局势面临“大洗牌”?



2025年2月13日,特朗普与普京通话,同意就结束俄乌战事进行谈判;2月18日,俄罗斯与美国代表团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会晤,此次会谈,乌克兰与欧洲方面未获邀请……

吴小莉:俄乌战事发展到现在,无论是普京或是泽连斯基都说愿意谈,但是各有底线、各有要求。特朗普还说,如果乌克兰要美国军援,美国就要乌克兰的稀土,又是一个利益的交换,很像特朗普。

李成:是的。

吴小莉:那您觉得特朗普可能会给普京什么或者要求普京什么吗?

李成:首先普京也不一定想要打下去,他跟美国关系的改善是极其重要的,同时普京也不会完全相信美国,对美国的政治环境,他应该有很深刻的理解,所以这不存在美国跟俄罗斯关系非常迅速地改变,对中国产生压力,如果只是用“三国演义”思维,也许一些中国人《三国演义》看多了,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实际的情况不是这样。

因为对美国来讲,俄罗斯已经是一个区域性国家了,不是全球的三个霸主之一。普京也很清楚美国对他到底是怎么回事,而普京跟中国的很多合作,应该说他本人接下来的任期内不会改变,而且他继承人可能也不会改变,因为有很多利益的吻合。

而欧洲在这个问题上,跟特朗普的观点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很多欧洲人对俄罗斯的这种反感要远远超出美国。我觉得可能还要一段时间来观察,会不会有节外生枝的事情发生。

凤凰卫视

李成:中美关系有时候

不一定是总统来决定的

李成:外界有很多说法,说特朗普第二任期有很多不确定性,实际上我们对他的执政方式、行为模式、世界观都很了解了。特朗普本人对中国应该不能说是一个“鹰派”,但是要知道中美关系有时候也不一定是总统来决定的。

吴小莉:我看到一篇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在《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他觉得特朗普不是一个对华“鹰派”的总统,反而是像尼克松一样,有可能跟中国产生一种合作的模式。

李成:我不同意这个观点。特朗普是目前美国政治、环境变化的一个产物,体现了很多美国人对自己国家的信心,我在美国生活了38年,从来没有像最近一段时间,美国的精英和民众对自己国家的未来这么担忧。现在的很多矛盾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美国过去30年,甚至有人说是50年,中产、劳工阶级都没有改善生活。连美国最主张自由主义的、拜登任总统时的财长珍妮特·耶伦,她现在也意识到,全球化并没有给美国带来好处,当然这也是有争议的,实际上对国家来讲是得到了好处,华尔街也得到好处了,只是在收入群体当中,可能80%的人没有得到好处。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能指望总统会带来180度的转变,因为中美的矛盾是结构性的矛盾。什么叫结构性的矛盾?我觉得有三点:第一、美国从二战以后,从来没有碰到像中国这么强劲的对手;第二、美国人突然感到由于自己出现了问题,对不同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经济模式就更为敏感,如果说前面两个是一种概念,那下面这个就是实实在在的。

在过去三四十年中,中国的中产阶级或者中等收入人群从无到有,现在成为中产规模最大的国家,有4亿人融入了中产,而中国的中产阶级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经济,也改变了世界的经济。但美国的中产在萎缩,从二战后占70%的人口,到现在不到50%,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即使是这50%,都是有水分的。2024年美联储公布报告称,美国1%的富人收入超过了所有的中产,现在三个巨头埃隆·马斯克、杰夫·贝索斯和马克·扎克伯格,他们三个人的钱超过了美国50%的人的财富。

现在中国有一些观念认为特朗普很厉害,他现在做的很多事情将会成功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会给中国造成极大的压力,但是他们低估了美国政治当中积重难返的成分。崔天凯大使(第十任中国驻美大使)跟我讲过,我们所熟悉的美国,当时我做留学生时的美国,跟现在是两个美国,实际上10年前,甚至5年前的美国,跟现在都是两个美国。



当对中国有好感的美国年轻人

进入政坛,中美关系会好吗?

吴小莉:我看过您的一份研究,说29岁以下的美国年轻人对中国很有好感,为什么?

李成:是的,过去10年一直都是这样。原因有很多方面,很多人说可能是和他们用TikTok有关系,但是10年前也是这样的统计数字,这跟韩国、日本是不一样的。美国是一个特殊例外,我觉得他们可能没有冷战的思维,也没有霸主的心理。同时,他们这些年轻人可能很多是大学生,所以跟中国留学生也有很多接触。

吴小莉:29岁以下的年轻人大概就是95后,现在这些人对中国的好感很多,10年后他们进入了政治精英群,中美关系会不会改变?

李成:我觉得会。我现在的认识就是中美关系会变好。但是还要补充一点,美国年轻官员中存在反华力量。

吴小莉:为什么会有这样子的不同?

李成:可能作为官员来讲,他有他的政治“正确”,这可能起了很大的作用。还有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的培养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培养的人对中国文化有一种认同,或者有深入了解,但是在现在的精英圈层里,培养的很多人是要拿政治学、经济学学位的,但是美国的政治学、经济学作为专科来讲,过度的专业化、量化,让经济学变成了数学,政治学变成了统计学,这些人对文化、社会、历史缺乏了解。

所以这只是一个希望,当美国的年轻人成为决策者后,会不会带来变化,这还有待于观察,但毕竟给予了一个希望。



李成:换位思考,有一个平静的心态

会看到这个世界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吴小莉:您也一直强调中国要更加开放和包容,我们可以怎么做?

李成:西方现在最担忧的是,“中国制造2025”好像都实现了,尤其最近中国电动汽车、新能源,确实做得非常好,所以西方认为他们受不了这样强烈的冲击。这当然不能说是中国的问题,是西方没有做好,但同时中国如何做到包容性增长?我觉得一定要换位思考,要考虑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怎么能让世界感觉到中国在把蛋糕做大。

吴小莉:中国也提到了到2035年,中产收入家庭要翻一番,这是一个很稳定、很重要的力量,但是在眼下确实因为经济环境的变化、地缘政治的影响,如何在这个时候给予中国中产阶级信心?

李成:我们也要看到两个方面,一个是跟10年前、20年前比,生活是好了还是不好?第二个是跟外国人比,实际上目前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国家是好的,新加坡也许是唯一比较好的,但是新加坡太小、太贵。西方国家的中产阶级现在萎缩得非常厉害,中国的中产阶级和西方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的中产阶级是有储蓄的,而美国的中产阶级是没有储蓄的。目前美国的股票在上升,但是如果一旦示弱,影响力是极其严重的。所以有了这种换位思考以后,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极其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有很多基础设施还是好的,城市化还有余地,而且现在很多的发展是靠科技,科技最终是民营企业创新,这些现在才刚刚开始。

现在有人说中国的旅游业很强,国内的旅游是降级消费,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觉得哪有总是买房子来消费的呀,所以这不是消费降级,而是消费的调整,是积极的调整。所以换位思考是极为重要的,你有一个平静的心态,会看到这个世界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制作人:韩烟

编导:郑书筠

编辑:金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