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突破1200万辆,占比超过40%,比十年前大约增长了近百倍。

参考这个数据来看,新能源车早已不是“尝鲜”的选择,已经成为市场的主力军了。

也正因为如此,关于“取消绿牌特权、增加充电费”的讨论愈演愈烈。



因为在很多人看来,新能源车就是“政策带大的孩子”——而“这个孩子”现在长大了,是到了要断奶的时候。

不过既然提到“断奶”,那问题就来了:

“取消绿牌特权、增加充电费”真的合理吗?怎么调整才是民心所向?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件事。



提到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早在2023年3月,就已经有关于“取消绿牌特权”的讨论。

当时,传出的消息是:

乘联会向相关部门提议,合并“蓝牌”和“绿牌”,并预计未来两年内会实现。

按这个周期来算,原本应该在3月份迎来“油电同权”的消息。

但现在来看,距离3月份也就只剩几天了,还没有听到任何官方的消息。

这说明了一点,“绿牌特权的取消”,暂时性是没指望了。



至于“增加充电税费”这个呼声很高的举措,更是没有实质性的回音。

似乎从某种层面上看,国家似乎在一意孤行,无视了很多的想法。

真是如此吗?是国家根本不想建立“油电同权”、“油电公平”的举措?

其实并不是。

只能说这个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一方面,电价这个事情不能轻易调

说白了,直接加在电费上,最受伤的其实不是新能源车主,而是普通民众。

毕竟,“家用电”甚至“工厂用电”已经很贵了,再来一波涨价,直接会断了很多人活路。

这可不是胡说,2023年那会,英国就因为“取暖费”上涨,约有5000人饥寒交迫而死。

前车之鉴在这,肯定不能乱涨价。

你说直接加在公共充电桩上,那也不现实——因为新能源车还可以烧油。

说白了,一升油可以发3.6度电,新能源车只油不电,还是很省。

因此,这么做的结果,只会是搞死纯电车,插混/增程开始成为主流。

至于根据新能源车的公里数收费,那就更不合理了。

因为从没有任何政策是针对“油车”在多收钱,针对的是汽油——这点,必须清楚。



更现实的问题还在于,打击新能源车对大家并没好处。

这可不是空口说的话,看看如今的汽车市场,大家心里就清楚了。

回想10年前,卡罗拉都得卖十几万;

至于奔驰、奥迪、宝马——那价格,更是让普通家庭望而兴叹。

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

随着新能源车的崛起,车价一降再降,很多普通家庭都能买得起一辆好车了。

甚至对于网约车司机来说,运营成本也开始大幅度降低。

因为以前,跑个出租车,得掏十几万买车。

现在不到10万块,就能买到一辆配置不错的新能源车。

这不仅是车主的福音,也让普通人有了更多选择,我们出行成本和生活质量都在悄悄提升。



此外,能源战略和国产车的崛起,与新能源车也息息相关。

说白了,从能源战略的角度看,我国长期以来对“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很高,曾一度接近70%。

这让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容易被“卡脖子”。

说到底,你每年消耗的原油这么多,万一别人不卖给你了呢?

你这么多汽车怎么办?这么多军用设施怎么办?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事关国产车的崛起,那就更现实了。

因为过去的汽车市场,基本被外资品牌占据,合资车具有绝对领先的位置。

但现在却不同了,越来越多的国产车开始崭露头角;

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还逐渐走向国际市场。

这不仅改变了汽车市场的格局,也让中国企业逐渐摆脱了对外资的依赖,获得了更大的利润空间。

别认为和你我没什么关系。

国产车向前多走一步,能提供的就业就会多出很多,与此同时,汽车的性价比也会大幅度提升。

否则,你以为是合资车为啥会突然降价呢?而且降幅还这么大!

不是因为其他原因,就是新能源车给到的压力太大了。



总而言之,新能源车政策调整,不只是单纯的“政策收紧”问题。

背后涉及的是国家经济、能源安全、行业发展等多个层面的权衡…

如果一味提高充电费用或者取消绿牌特权,最终受伤的可能不只是新能源车主,而是整个社会的利益。

这才是真实要考虑的“民心所向”,不是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