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2月23日公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月2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对中央一号文件进行解读。中央财办、中央农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后,帮扶政策不会“急刹车”,而是要分类加以完善,建立健全常态化帮扶的制度机制。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文秀表示,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绝不仅仅是2025年的年度性任务,过渡期之后也必须长久、永久地守住守牢这条底线。这里可以明确告诉大家,过渡期结束之后,帮扶政策不会“急刹车”,而是要分类加以完善,建立健全常态化帮扶的制度机制。党中央对接续帮扶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的总要求、大方向是明确的。 这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当前,我们正在组织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进行总体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之上,对各项帮扶政策分类优化完善。对于农村低收入人口,重点是统筹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及防止返贫致贫对象的识别监测。强化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开发式帮扶,加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注重激发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对于欠发达地区,重点是促进这些地区振兴发展,有针对性地加大政策倾斜的力度。通过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等机制给予差异化支持,让欠发达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赶上来。 乡村建设重点突出一个“实”字

在2月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财办、中央农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中央一号文件统筹部署乡村建设和治理重点任务,着力推动乡村面貌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地全面提升。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祝卫东表示,乡村建设不能平均用力。文件强调,要顺应人口变化趋势,合理确定村庄建设重点和优先序,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重点突出一个“实”字,看看老百姓在用水用电、交通出行、住房安全等方面还有哪些困难,集中力量办成一批农民群众急需急盼的实事。 文件针对农民群众上学看病、养老抚幼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积极回应民生关切。教育方面,重点是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办好寄宿制学校和必要的小规模学校。文件特别强调,全面加强农村学生营养餐管理,确保食品安全和资金规范使用。医疗方面,重点是推动医疗卫生人员和服务下沉,办好中心乡镇卫生院,让农民看病就医更加便利。对于那些连续参保基本医保和当年零报销的农村居民,通过提高次年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来给予一定激励,让参保的农民得到实惠。养老方面,重点是针对农村老龄化加剧的趋势,聚焦农村养老的痛点,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解决农民养老方面的后顾之忧。 改革主线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农村改革涉及到“三块地”,也就是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扩大整省试点范围,确保绝大多数农户承包地总体顺延、保持稳定。这“三块地”的改革过程中,有哪些原则是必须坚持,如何保证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利益?


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张红宇表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包括承包地、宅基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主线还是要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在改革的过程中,要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承包地改革主要的原则还是要维护农民土地承包关系,农户流不流转自己的土地,退不退出自己的土地,包括经营权流转,要把选择权留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由村社组织选择,由其他的单位来选择。


宅基地制度改革有根本性的原则,特别强调要保障农户的基本住宅用地和乡村建设用地。在这个基础之上,闲置的住房可以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的方式盘活用好,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农村建设用地要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特别要支持农村产业用地,包括农村公共设施和公益性用地、公共事业的发展。


但是不管怎么改,中央反复强调土地制度在改革的过程中,不能把集体所有改垮,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产能削弱,不能把农民利益侵犯。一句话,就是在土地制度改革上,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要做慢文章,不要急功近利。

来源:央视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