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风靡世界的时候,台湾媒体人也开始在各大媒体平台大谈哪吒。尽管他们也努力蹭热度,但是可以听得出来,他们对哪吒实在不太熟悉。

首先,我们称呼哪吒为“né zhā”,但是他们发这两个字是“挪叉”。其次,真问他们哪吒是谁,哪吒都有哪些传说,大多数台湾人说不出来,尤其是年轻人,根本不知道哪吒这一号翻江倒海的大神。



但是,台湾毕竟是福建文化传统的辐射区,所有福建文化符号都能在台湾找到传承。福建各地流行游神,台湾也是如此。最近这些年,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台湾游神中的神祇也与福建一样,加入了大量年轻元素。其中最招人喜欢的一尊神其实就是哪吒转变的,只是台湾人不知道而已,那就是电音三太子。

我们所知的哪吒是《封神榜》里那个脚踩风火轮、手拿混天绫的小神仙,但台湾人最早管他叫“三太子”,这事儿得从三百多年前说起。



那时候福建、广东人渡海到台湾开荒,海上风浪大,动不动就翻船。大伙儿一想:哪吒不是闹过东海吗?专治水里不服的。干脆把哪吒当保护神供起来。

于是,哪吒在台湾有了与妈祖相同的功能。目前全台湾现在有四五百座哪吒庙,比便利店还多。

不过以前拜哪吒可严肃了:庙会时抬着神像游街,前面有人敲锣打鼓,后面跟着舞龙舞狮。年轻人看着就犯嘀咕:“这都啥年代了还整这套?不如在家打游戏。”庙里老前辈也愁啊:再这么下去,以后连抬神像的人都找不着了。



大概2000年前后,台湾南部有个阵头(就是庙会表演团队)的年轻人突发奇想:“咱给哪吒三太子整个活儿吧。现在年轻人都爱去夜店,咱把夜店那套搬来庙会咋样?”说干就干,他们做了三件事:

1、给神仙换装备

传统哪吒神像穿大红袍戴金冠,他们给改成荧光色布料,浑身贴满LED灯,晚上一亮跟行走的霓虹灯似的。最绝的是给哪吒戴墨镜、叼奶嘴——墨镜是耍酷,奶嘴是因为台湾习俗说哪吒能保佑小孩,这造型直接变“带娃潮男”。



2、BGM大换血

原本敲锣打鼓的配乐太单调,他们直接上电子音乐。你想想,庙会上突然响起动次打次的节奏,神仙踩着广场舞的鼓点摇头晃脑,大爷大妈都惊了:“这这这…成何体统。”但年轻人呼啦一下就围过来了。

3、神仙也跳街舞

抬神像的小伙子们都是街舞社出来的,抬着几十斤重的神像还能跳机械舞、地板动作。有次他们甚至让哪吒神像“骑”着喷火摩托车出场,庙会秒变《速度与激情》现场。

于是哪吒三太子在台湾有了新名字——电音三太子。



电音三太子爆红就靠三个字:“反差萌”。神仙戴墨镜就像你爷爷突然穿乔丹运动鞋,既亲切又搞笑;敲锣打鼓变成电子音乐,就像把《难忘今宵》改为死亡金属,你肯定忍不住多看两眼;本来该严肃巡游的神仙在跳《江南Style》骑马舞,画面太魔性。

再加上台湾人天生爱热闹,看到新鲜玩意儿就拍照发网上。没过几年,全台湾的庙会都卷起来了:你家哪吒跳街舞,我家哪吒就要打碟;你家神像会喷火,我家神像直接扛火箭筒。最夸张的一次,500个电音三太子齐跳《保庇》(王彩桦的歌),还破了吉尼斯纪录。



要是光在台湾自嗨就算了,没想到这玩意儿老外也爱看。有次爱尔兰国庆日邀请电音三太子去表演,当地人看着荧光哪吒在风笛声里跳台客舞,全程懵圈但疯狂鼓掌。后来连NBA球队都请他们去中场秀,美国人哪见过这场面——神仙穿着铆钉马甲在球场中央甩头,观众还以为是什么东方神秘仪式。

出圈后的电音三太子迎来了大规模的商业合作,连伍佰都给他们写歌《电音三太子》;央视的“我要上春晚”也迎来了电音三太子登场,全国观众第一次见识“神仙蹦迪”;《反恐精英》游戏里能选三太子皮肤;电音三太子还拥有公仔、T恤甚至联名泡面,拜神顺便还能带货。



你可能觉得这就是瞎胡闹,但细品下来别有深意。首先,年轻人开始接棒传统文化,就像你用微信红包代替压岁钱,电音三太子让00后觉得“拜拜也能很潮”。

其次,本土文化自信。台湾人用这种方式说:“咱拜的神仙不比漫威英雄差。”

再次,全球化的生存智慧。把传统元素包装成老外看得懂的形式——你跟他讲“中坛元帅”他不懂,但看到夜店风神仙立马get到“酷。”

现在的电音三太子早就不是当初的草根玩法了。台北最潮的夜店每月搞“神仙之夜”,DJ台旁边就供着三太子;年轻人结婚请他们来热场子,比请明星还拉风;甚至疫情期间还搞过线上电音绕境,几十万人同时在线“云蹦迪”…...



所以你说哪吒咋变成电音三太子的?说白了就是:老神仙遇到新问题,不想被时代淘汰,干脆戴上墨镜自己当网红。传统文化不是非得供在博物馆,给它加点脑洞、撒点幽默,老树也能开出赛博朋克的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