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在历史上曾经辉煌过,在17世纪是世界海上霸主,垄断了海洋贸易,有着“海上马车夫”的称号。后来崛起的大英帝国花费100多年,在付出巨大代价后才击败了荷兰。进入20世纪后,荷兰由于实力不足,海军规模有限,只能采取沿海防御的策略。不过荷兰还有一块海外殖民地——荷属东印度(印尼群岛),殖民地人口数倍于本土,并且有着丰富的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因此很重要!为了维护殖民地利益,荷兰决定为殖民地配备强大的舰队,而殖民地舰队的核心就是“爪哇”级新型巡洋舰。


“爪哇”级轻型巡洋舰

早在1908年荷兰海军就提出了新的造舰计划,只不过由于经济问题搁置了,直到1915年荷兰海军的新型巡洋舰方案才获得批准。但是由于荷兰自身造船能力不足,无法自主设计建造新型巡洋舰,只能借助于其他国家。最初是倾向于跟英国合作(之前有过多次合作),但是英国人的设计方案并不能让荷兰海军满意,荷兰海军希望新型巡洋舰能够压制日本的新锐巡洋舰——“筑摩”级。

1910年日本海军开始建造“筑摩”级新型巡洋舰,标准排水量5000吨,配备8门152毫米/45倍径主炮,最大航速26节,明显强于荷兰殖民地舰队的老式巡洋舰。荷兰殖民地舰队的老式巡洋舰标准排水量为4000吨,武备为2门152毫米主炮和6门120毫米副炮,最大航速20节。荷兰人希望新型巡洋舰标准排水量不低于6000吨,配备10门152毫米/50倍径主炮,最大航速能达到30节。


访问悉尼时的照片

正好当时德国人建造了“卡尔斯鲁厄”级新型巡洋舰,标准排水量4900吨,配备12门105毫米/45倍径主炮,最大航速达到28.5节(二号舰达到29.3节),此外装甲防护也很不错。“卡尔斯鲁厄”级的性能被荷兰海军一眼看中了,因此荷兰海军决定向德国订购新型巡洋舰,希望基于“卡尔斯鲁厄”级进行放大设计。最终德国日耳曼尼亚船厂给出了设计方案,1915年11月荷兰海军下达了“爪哇”级(一共两艘)的订单,尽管这两艘战舰都是由荷兰自己的造船厂建造,但是德国方面所提供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材料。

“爪哇”级以“卡尔斯鲁厄”级为基础放大而来,不过外观上存在很大不同:舰首采用了垂直首,水线以下首柱保持垂直,放弃了原型的倾斜过渡;舰体采用罕见的高干舷首尾楼船型(原型为首楼船型),提高了远洋适航性,增加了内部舱室空间;烟囱布局改为双烟囱。


装甲防护能力还不错

“爪哇”级继承了“卡尔斯鲁厄”级的水线装甲+穹甲的防护模式,但是在布局上大有不同,“卡尔斯鲁厄”级上穹甲的倾斜部分与水线装甲的下缘相连接,“爪哇”级上将水线装甲整体压低,而穹甲整体提高,穹甲倾斜部分的下缘与水线装甲的上缘相连。这样的话侧面防御水平降低,侧面装甲的大部分都是在水下的,所以重心提高稳性下降。

“爪哇”级装甲全长120米,几乎占水线长度的近80%,按照装甲厚度可以分成两段:前段全长近107米,装甲厚度75毫米,将弹药库与动力舱囊括其中;后段全长约13米,装甲厚度50毫米。装甲带高3.2米,大部分都在水线下面,水线上面不到1米。穹甲与水线装甲共同组成装甲盒。穹甲的倾斜部分厚度为50毫米,而水平部分厚度25毫米,整个装甲盒厚度为60毫米。总的来说防护方面相当不错,放在一战是一艘优秀的巡洋舰。

“爪哇”级轻巡洋舰主要性能:舰长155.3米,宽16米,吃水6.2米,炮盾厚100毫米,指挥塔装甲厚125毫米,水线装甲带厚75毫米,甲板装甲厚25+50毫米,标准排水量6670吨,满载排水量8078吨,舰员编制482人。动力为3台蒸汽轮机,65000马力(二号舰为72000马力),3轴,航速31节,续航力4340海里/12节。配备10门150毫米/50倍径主炮,单装,各有两座主炮塔在舰首舰尾背负布置,其余六座主炮塔布置在甲板两侧。4座单装75毫米高射炮,位于前舰桥两侧平台和后舰桥顶部平台后桅后两侧。并可搭载2架水上飞机。


停靠在码头

不过随着一战战况的恶化,德方已无力再为荷兰提供“爪哇”级所需的材料,荷兰不得不转而向英国、瑞士和瑞典等国订购材料。因此“爪哇”级建造进展极其缓慢,直到1925年首舰“爪哇”号才进入荷兰海军服役,不过此时的“爪哇”级已经落伍了。《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后,各列强海军都在规划设计新一代巡洋舰——条约型巡洋舰,航速普遍高于30节,并且配备更先进、更大口径主炮。

原本荷兰殖民地舰队的假想敌——日本联合舰队,已经有了新一代巡洋舰,综合性能在“爪哇”级之上。日本海军新造的“古鹰”级巡洋舰,标准排水量7950吨,配备6门200毫米主炮,最大航速34.5节。“古鹰”级的改进型号——“青叶”级标准排水量8300吨,配备6门200毫米主炮,最大航速36节。并且“古鹰”级、“青叶”级配备有12具610毫米鱼雷发射管,雷击能力相当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