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绮蝶
导语:俄乌冲突三周年,全球地缘政治格局迎来新的变化。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转向“交易型”外交,立场从“挺乌”,转向“有条件援乌”、甚至弃乌,以及推动美俄关系全面正常化。欧盟在战略自主和美欧同盟之间痛苦挣扎。在此背景下,中国迎来一定的战略机遇,主要体现在对欧关系方面。
今天是俄乌冲突爆发三周年。和一年前相比,乌克兰战场形势依旧处于僵局,俄乌双方都有意止战和谈,但彼此提出的条件不一。特朗普再次执政一个月以来的言行也让冲突双方的利益考量发生变化。对于乌克兰而言,它所寻求的真正意义上的最终和平依然遥远。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自2022年以来,乌克兰已经丢失11%的领土,加上2014年丢失的克里米亚,乌克兰18%的领土被俄占领。根据联合国人权办公室的数据,在乌克兰冲突期间,超过1.2万名平民被杀害,超过2.9万人受伤。根据联合国难民署数据,截止2024年底,乌克兰境内大概有370万人流离失所,另外有690万乌克兰人在国外寻求庇护和难民身份,主要集中在德国(约120万人)、波兰(约100万人)和捷克(约39万人)。根据联合国截至2024年6月的统计数据,大概有120万乌克兰难民生活在俄罗斯境内。
最大的变化是特朗普再次执政引发的美欧裂痕,以及美西方挺乌援乌联盟的瓦解,正在重塑俄乌冲突中各个利益攸关方的角色和战略考量,这些利益攸关方包括欧盟、中国、印度、土耳其和朝鲜等。尤其是美俄关系缓和的势头很大,欧洲安全格局的重塑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美国国防部长赫格赛思提出新方案:不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不恢复2014年前乌克兰的边界、不增派美军参与乌克兰安全保障。
在美国孤立主义和全球多极化的演进过程中,中国有机会借俄乌冲突的新转向,推动中欧关系更多地转向合作,扭转过去几年美欧合力打压中国的势头。
▲2月14日,王毅外长在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会见有望出任下任德国总理的联盟党总理候选人默茨。
自特朗普再次执政以来,对欧关系就是中国的外交重点。王毅外长先后访问了英国、爱尔兰,出席了德国慕尼黑安全会议和南非二十国集团(G20)外长会,并在纽约主持了联合国安理会高级别会议。期间,王毅先后同印度、西班牙、欧盟、德国、阿根廷、以色列、法国、巴西、捷克、奥地利、乌克兰、爱尔兰、匈牙利、俄罗斯、土耳其、沙特、澳大利亚、埃及等国外长或领导人举行了会晤。在出席慕尼黑会议期间,王毅还同北约秘书长吕特以及刚刚在德国议会选举中胜出、有可能担任下届德国总理的基民盟主席默茨举行了会晤。
中国同美国在欧洲及其他地区盟友或伙伴的密集互动,同特朗普2.0政府外交上的争议言行形成对比。
特朗普“颠覆”外交传统,欧洲被迫调整姿态
从2022年到2024年底,拜登政府主导美西方“挺乌抗俄”,向乌克兰提供了近1000亿美元的军事、经济和人道主义援助,希望以此能够挫败、削弱俄罗斯。与此同时,拜登强化对北约的控制,并推动乌克兰加入欧盟、北约,但避免和俄罗斯发生直接军事对抗。这一势头在特朗普再次执政后发生了变化。过去一个月,特朗普颠覆了美欧共同应对俄乌冲突的模式,转向更多的交易立场,绕过欧盟和乌克兰重启美俄会谈,不再无条件支持乌克兰,并且冷落、否定乌克兰领导人,将援助当做获取乌克兰矿产资源的筹码,甚至要求北约、七国集团(G7)修改有关俄乌冲突中不利于俄罗斯的立场表述。
美欧裂痕进一步加深。过去三年,欧盟一直主张遏制俄罗斯,力挺乌克兰主权,期间美欧通过北约强化安全合作。但到2024年特朗普竞选连任时,欧盟在俄乌问题上开始出现明显裂痕:德国在对乌克兰提供重型武器方面犹豫不决,匈牙利则阻挠通过新的对俄制裁和对乌援助,波兰等东欧国家则要求更大力度挺乌。特朗普的再次执政加深了这一混乱局面,让欧洲倍感被边缘化和背叛。2月23日,在德国会议选举中胜出的德国基民盟主席、联盟党总理候选人默茨(Friedrich Merz)在一档节目中强调,美国政府最近的言行漠视乌克兰的未来,他的优先事项将是强化欧洲实力,逐步实现真正脱离美国而独立。默茨甚至考虑与英法的“核共享”。
▲2月17日,欧洲多国领导人在巴黎举行紧急会议,就乌克兰局势展开磋商,协调共同立场。
默茨的言行反映了欧洲盟友的不安。他接下来组建联合政府也面临一定的困难,德国在俄乌问题将处于弱势地位。现在,英法领导人扮演领导角色,带头力挺泽连斯基,并在本周访美劝说特朗普改变当前的“亲俄弃乌”路线。但是,特朗普更注重要求欧盟援助乌克兰,也“不反对”欧盟派军在乌克兰维和,英法游说难度较大。如果特朗普执意要求乌克兰“拿稀土换援助”,执意要求乌克兰通过割让领土换取和平协议,那么欧盟和英国将不得不接受现实,要么加倍对乌支持,进一步撕裂美欧凝聚力,要么转向第三方寻求发展出路。
中欧关系,机遇大于挑战?
特朗普再次上台后,中国在俄乌问题上的姿态也在略微调整,比如,王毅外长在欧洲和南非多次表态支持特朗普政府重启美俄会谈的共识。但与此同时,中国也在根据有关方面的要求,推动乌克兰危机的政治解决。2月22日,王毅外长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最近关于和谈的呼声不断上升,和平的窗口正在开启。尽管各方立场不尽一致,但对话总比对抗好,和谈总比打仗好。中方支持一切致力于和平的努力,期待各当事方找到能照顾彼此关切、可持续和持久的解决方案。中方愿根据当事方的要求,考虑国际社会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的关切,为乌克兰危机的政治解决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
那么,此次美欧分化是否是中欧关系改善的契机?
俄乌冲突爆发三年来,中国坚持劝和促谈,保持了审慎的中立立场。一方面,中国继续强化和俄罗斯的双边关系及战略合作,另一方面积极通过外交渠道推动俄乌冲突的解决。
欧洲内部对华立场不一。英法等国领导人现在公开打“中国牌”,试图以对华强硬来迎合特朗普2.0,避免后者在经贸和安全问题上做出有损欧洲利益的决策;匈牙利和西班牙等国则担心欧盟政策损害对华经贸合作。自2019年欧盟将中国列为“系统性对手”以及欧盟和拜登政府指控中国“援乌”以来,中欧关系就处于紧张状态。然而,随着特朗普再次当选,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开始表达缓和对华关系的意愿。
如今,特朗普将欧洲边缘化的政策为中欧关系提供了机遇。中欧有机会在俄乌问题上协调立场,更多地照顾乌克兰的利益诉求,以此改善中欧关系。
▲英国《金融时报》2月24日报道称,西班牙外相阿尔巴雷斯主张欧洲应制定独立的对华政策,避免照搬美国的对华立场。
比如,西班牙近两年一直在争取中国投资,其汽车产业受益于中国投资,去年12月,欧洲汽车巨头斯特兰蒂斯宣布与中国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合作,投资41亿欧元在西班牙建造一座锂电池工厂。西班牙外长何塞·曼努埃尔·阿尔巴雷斯(José Manuel Albares Bueno)近日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表示,欧盟应避开美国,制定独立的对华政策。另外,西班牙也重视对华猪肉出口。这类重视对华经贸投资的国家还包括塞尔维亚和匈牙利等。
特朗普计划加征的“对等关税”也有可能继续将欧洲其他国家推向同中国的合作。随着特朗普推动美国液化天然气等能源出口和加征关税,欧盟可以在清洁能源领域和中国开展合作。中国可以通过购买更多欧盟商品缓冲后者遭受的关税损失,同时让后者接受中国的新能源产品。尤其是德国,俄乌冲突爆发后,由于能源成本的增加,其工业产出持续下降,中国可以凭借清洁能源(太阳能、电池)和制造业领域的实力优势填补这一缺口。中欧也可以通过电动车关税谈判,为重启中欧贸易投资协定谈判创造条件。
但东欧国家依然对中国抱有不信任心态。在它们看来,过度依赖中国贸易货贷款也面临经济风险。中俄关系的紧密程度也令它们担忧地缘政治安全,转向和美国更紧密的合作。
总体来看,俄乌冲突三周年,特朗普的单边主义和“背信弃义”为中欧合作提供了机遇,但欧盟内部的对华意见分歧仍然存在,中国需审慎调整对欧策略。“特朗普变数”仍有可能冲击中欧关系。冯德莱恩近来对华示好,可能是在特朗普的极限施压、敲诈勒索下的“权宜之计”。马克龙等领导人仍在拿“中国挑战”讨好特朗普。所以,中国也不该误读。美国边缘化欧洲边可能是现实,但远未达到抛弃欧洲的地步。
但可以确定的是,特朗普的单边主义和关税贸易战将给中国带来更多外交斡旋空间和经济杠杆,有助于中国在巩固中俄关系的同时,争取更多欧洲国家的信任、领导全球多极化格局的发展。
高端访谈
更多访谈
基金会动态
更多动态
中美聚焦网|中美交流基金会